-
罗虹明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牡丹《富贵吉祥》尺寸四尺整张。猫和蝴蝶在中国画寓意是是耄耋吉祥。
2020-04-29 21:32:49 5 1 3582 -
赵胜东创作日记 对话
《降龙图》《酒渴思吞海,心狂欲上天》,国画人物画,尺寸68x138cm
2018-07-17 15:04:03 6 1 3581 -
已认证
陈宗林视频分享 对话
传道修德 (陈宗林先生收徒巡礼)2017-11-05 11:24:48 62 0 3580 -
谭松涛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富贵有余》国画山水画《太鹤云松》,买家朋友装裱上墙返图。
2018-05-10 10:56:00 5 1 3580 -
2018-11-12 09:31:50 13 0 3580
-
苏进春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竹系列作品《清风竹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8-06-08 20:58:55 3 0 3577 -
韩梅创作日记 对话
古典工笔美女画欣赏,尺寸68*138cm。
2018-08-02 14:42:33 7 0 3577 -
2019-09-12 06:18:12 57 0 3577
-
已认证2020-04-27 11:58:51 12 0 3576
-
2018-07-03 17:23:41 9 0 3574
-
已认证
柏波视频分享 对话
参加中国非遗文化在迪拜展销剪彩义式,中国非遗文化麦秆画作为国礼赠送迪拜王氏家族。
2019年2月1日,万众期待的“迪拜欢乐春节华侨华人大巡游”活动于迪拜City Walk圆满举行。庆祝中国与阿联酋建交35周年本届巡游共有3000多人参加,全场近3万余人驻足观看。 此次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迪拜总领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迪拜“拥抱中国”计划执委会共同举办。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代总领事谭理女士、迪拜王子谢赫·曼苏尔殿下、“拥抱中国”计划执委会主席马吉德亲王等嘉宾出席,并全程参与巡游。 中国文化与旅游部演出团带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武术、杂技等表演,赢得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掌声。不仅如此,现场还有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师亮相会场,他们带来的风筝、剪纸,糖画,葫芦烙画,麦秆画,彩绘、书画、绳艺等互动手工艺也成为现场的焦点。
2019-05-09 11:18:59 115 4 3572 -
李忠信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新作《万顷烟波鸥境界,九州风露鹤精神》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李忠信2018-04-11 15:41:14 5 1 3568 -
汪波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人为善福虽未至祸以远离》附装裱上墙效果图
汪波2018-04-07 16:05:59 23 2 3566 -
秦发艺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宽容》《善良》《豁达》《感恩》;【老琴书法,观字悟理】;
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通畅,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硭∈且晃读家阍诳硭”鹑说耐?,也就敞开了自己的心灵,此 ,此时,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通畅了。
人一善良,心就宁静。宁静之心能让我们的身体远离喜、怒、忧、思、悲、恐、惊。善心犹如春雨,默默地滋润身体,它能让气变得柔顺,让血变得通畅。
人一豁达,很多致病因素就失效了。本来,生气、郁闷、纠结、烦恼、麻烦、想不开……等等,都会通过情绪而侵入人的肌体,或形成郁结阻塞,或使其喷张分裂,扰乱经脉,破坏器官,导致疾病。如果豁达,看得开,不计较,这些“病因”就自然消失,毒不侵身。
人一知道感恩,心里就会很踏实,生活就充实有意义,没有愧疚,没有空虚无聊,无形之中有了一种力量。感恩之心直接消减的是计较。少计较就全身心的放松,放松就通畅,通畅直达健康。懂得感恩,你的生存被置于一个正能量的场,正气环绕肌体,邪气不侵,从宏观到微观,都是有益于健康的。并且,知道感恩的人,在因果报应序列里面,会不断获得更多的天地间的恩惠和护佑。
【老琴书法,观字悟理】 查看更多2020-09-17 11:27:25 16 0 3566 -
2021-11-23 17:08:03 18 0 3566
-
2019-03-12 10:58:11 29 0 3565
-
2019-05-01 17:07:45 16 0 356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西周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该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 .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非常重要的是,该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计122字。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1928年-2004年)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按约定成俗的说,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是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之事。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为青铜器物上“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因此,围绕“何尊”精美的器物造型和震惊了历史、考古、社会、文化、收藏、工艺等各界的“铭文记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诸家新见不断。因这方面研究者很多,如张政烺、马承源、于省吾、王占奎、朱凤瀚、何振鹏、涂白奎、杨福仁……恕不一一列示名姓,有兴趣者去查阅。
何尊铭文中出现的“中国”二字与现在政体地域概念下的“中国”不是一回事,要注意分辨。三千年前西周早期是以“王”统领“公、侯、伯、子、男”各个“氏”族群的社会形态,是没有现在的国家概念和内涵。
按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可知,“中”字本义本源是参照“日”以测量天地,具有定位定向、对准目标的功能,会意出空间感的“居中”之义?!肮弊直疽灞驹词浅指瓯N赖囊馑?,会意出聚居地“都城”之义?!罢戎泄笔侵芪渫豕タ恕按笠厣獭敝笤凇巴跬ⅰ毕蛏咸旄媸?,意思是说:“我今居于周王朝都城中,已定好了发展目标来管理我王幾所有的黎民百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今学人大多将“余其”和“自之乂民”等词给掐头去尾了,并且对甲骨文的中、国二字本义本源或没有弄明白,所以才出现了认为“中国”已经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国家概念的错判。
另,两周及其先的“中原”在渭河流域(西安一带),此时“中原”是指居于原中(原野)。周秦及后的“中原”则在洛郑一带,也就开始了以“中心”居于“原野”的“中原”意思,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对应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五方”局面。《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逼峋?,是渭河流域的漆水、沮水之名,最早的“中原”一词源于此。诗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币馕耙M奥薇撸胤焦愦笪锔挥??!?br>就“何尊”铭文书法而言,其体势严谨,结字与章法都十分质朴,妙趣顿生。用笔以圆为重,遒劲有力,端严凝重,个别字形很夸张,字与行之间的左右、上下穿插摆动自然,错落如天女散花,达到了精美的“艺术之美”程度。加之,该尊器形较大,造型端庄浑厚、堂皇肃穆,又因去殷商时代不远,多晚商青铜纹饰特征,故个别“字”形体构造寓意深刻,表意幽远,是平常人难以明白的。二十五、六年前,我曾临写过该尊铭文多次,总觉得有一种找不到、理不清、弄不明的感觉。时,恩师常说:“娃呵!写的很像也不得其神韵,以后慢慢去学习体会吧……”后来,我在甲骨文与金文的双重研学和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揣摩,日复年增,再写其文时却有另一番不同的感觉和认知。特别每写一次就有每一次的不同感受和新的发现。
就现通行的何尊铭文释读也是不大一致的,包括文字释读、标点断句。因青铜器年久渍损,导致铭文模糊不清的约18个字,根据上下文的词汇表达意思和关系,可勘正出“隹、迁、复、称、氏、肆、天、命、之、视、有、命、享、哉、顺、不、何、叀加外□”字;多年来诸家考释不一致的约10个字,如“壅(迁)、禀(称/逢)、逨(弼)、乂、视、爵、彻(徹)、令(命)、顺(训)、叀加外□”字。
何尊这个器物命名似乎不够准确(通行释“何”见《殷周金文集成》第“6014”字。就此“何”字需再考,这个字与其同时期或晚后的字形相差比较大,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差异。)似乎命名为“叀公尊”比较合理,也与铭文比较匹配。
按现行标准正体字和标点断句,何尊铭文可为:“隹!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音lái)文王?!粒耐跏茏忍烀?。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音yì)民。呜呼,尔有唯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徹命,敬,享哉!’?。ㄒ魖huān)王恭德裕天,顺我不敏。王咸诰何(无加可/ 查看更多2020-05-05 18:20:05 5 0 3564 -
2018-03-04 11:13:36 2 0 3563
-
马国斌创作日记 对话
马国斌人物钢笔画系列。
2018-03-17 22:17:54 4 0 3563 -
2019-07-30 11:11:45 12 1 3563
-
2017-12-29 18:24:01 15 0 3562
-
王根权创作日记 对话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解读(一)《〈书谱>品评》王根权 第四讲
孙过庭的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一篇是《祭率府孙录事文》(《陈伯玉集》卷七)。这两篇文章弥为珍贵,成了解读孙过庭生平的关键史料。为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料,不妨先就这两篇文章分别予以解读?!堵矢际滤锞怪久吩娜缦拢?br>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陈子昂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分句解读并译文:
原文:“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br>
解读:从这句铭文看,在陈子昂的理解记忆中孙氏名虔礼,字过庭?!坝刑浦挥鋈艘病笔钦庖痪涞暮诵暮椭氐?,也是这篇铭文的纲领。“不遇”,即没有遇到、不容易遇到,难以遇到,有幸遇到。“不遇人”,即没有遇到的一个人,不容易遇到的一个人,难以遇到的一个人,有幸遇到的一个人?!坝刑浦挥鋈艘病保从刑埔岳疵挥杏龅降囊晃蝗宋锇?!有唐以来难以遇到的一位人物?。∮刑埔岳从行矣龅降囊晃蝗宋锇?!“有唐之不遇人也”,是陈子昂对孙过庭生平际遇的最精确、最概括的评价。
现在的问题是陈子昂对孙过庭的这一评价并没有被后世大多数人重视,以往许多研究孙过庭者,没有深入研究“祭文”的文理,受“祭文”文表的影响,对孙过庭生平的解读存在着诸多的偏解和误解,其偏解误解有一个基调:运悖、命短。这样的解读非常错误,与陈子昂对孙过庭生平的记述相矛盾。如果按照这个基调解读“有唐之不遇人也”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孙过庭是有唐以来难以遇到的命短运悖之人”。如此解读,甚显过分,既不合情,亦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往研究孙过庭者想了一个办法,干脆将“不遇”二字从文中删去,用方框代替,即采取回避的办法。这就是今天看到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有的文本中缺少“不遇”二字的原因。“有唐之不遇人也”一句的准确解读应该是:“有唐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位书法艺术人物??!”如此解读,该句通了,全文也通了,文中的诸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译文:悲痛啊!我不敢直呼先生的姓名,但在这里我又不能不说。我尊敬的先生名虔礼,字过庭,是有唐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位书法艺术人物??!
原文:“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br>
解读:“尚孝悌”是读书人的基本品质。“幼尚孝悌,不及学文”,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祭文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对死者进行生平总结,二是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特点是,对善德荣显之事采取张扬的写法,对过失辱没之事采取隐晦的写法,这就是现在看到的所有祭文都有一些套语的原因?!坝咨行?,不及学文”一句,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小时侯在“孝悌”和“学文”这两件事上,孙过庭把“孝悌”放在了第一位,以“孝悌”为重,以“学文”为轻,因“孝悌”耽误了“学文”。实际上是这回事吗?不是的?!把摹痹趺茨芎汀靶逼鸪逋荒??“学文”的同时并不影响“孝悌”,“孝悌”的同时照样能“学文”。难道陈子昂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问题决非这么简单,其中一定别有隐情。孙过庭不是因为“孝悌”影响了“学文”,而是“文”没有学好,而这个“文”没学好,还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文”没有学好。从孙过庭《书谱》的文笔看,孙过庭不是“文”没学好,而是“文”学得很好。不但“文”学得很好,字也写得很好,不然唐太宗又怎么能赞其书?他怎么能“见君”?陈子昂难道在祭文中说了瞎话?不是的,这是陈子昂在说反话。孙过庭的“文”学的很好,反说其没学好,这里边隐含了一个意思,即孙过庭屡试不第。在墓志铭中,这样的话是不能直说的,故此只好说“不及学文”。单说“不及学文”又嫌不好,故此前边只好加一句“幼尚孝悌”?;坝腥?,巧说为妙。文字上进行这一样一番处理后,给人的感觉那就要好得多,为孙过庭的屡试不第圆了面子。屡试不第,不是孙过庭的问题,而是考官的问题,是科考制度的问题。但是,不能从考官身上找原因,不能从科考制度上找原因,只能从孙过庭自身去找原因。找什么原因都不合适,只能找不是原因的原因。现在明白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孙过庭的“文”学的很好,就是屡试不第。
“长而闻道”,“道”指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老子”和“庄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书谱》的若干内容中得到映证。孙过庭《书谱》中多次引用老子和庄子的话,引用的非常之好,这应该就是闻道的结果?!安患按邮侣弧保笆侣弧敝傅氖鞘裁??指的是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事做,才能有俸禄?!安患按邮侣弧庇孟衷诘幕八?,就是没有当上公务员,没有找到工作。这句话与上句话对应,意思是说:孙过庭长大以后又因为“闻道”而耽误了当官。实际的意思是,因为屡试不第没有当上官。
译文:小的时候,先生非常孝悌,因为太孝悌了,反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长大以后,先生又喜好老庄,又因为喜好老庄,而耽误了自己的仕途。
原文:“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解读:唐太宗欣赏过孙过庭的字很值得思考探讨。孙过庭的文墨是怎样呈递到太宗手里的呢?综合分析,其它形式和途径传呈的可能性极小,而有一种形式和途径传呈的可能性极大。这就是孙过庭考取了举人或被举荐,地方官员将其试卷或文墨传呈至皇帝。地方官员一来显示自己发现和培养出了人才,二来讨皇帝开心。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果然夸赞不已,确实开了心?;实劭暮蟊硌锪说胤焦僭币苍谇槔碇??;实郾硌锏男问娇梢允嵌嘀侄嘌?,至于具体是什么形式不得而知。假若说孙过庭没有考中或未被举荐,地方官员怎么能够将一位落选举子的试卷文墨上呈给皇帝自讨没趣呢?皇帝若问,这么好的试卷为什么不予录?。炕实垡源私底镌趺窗??相信地方官员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由此,可以得知:孙过庭是太宗时期考中举人或被推荐为茂才的,也就是这一次中举后,他的试卷被呈送到了太宗那里,太宗对孙过庭的字大加赞赏。
“凶孽之灾”指的是什么呢?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国家有大事时取消或推迟开科。在孙过庭的中年,国家发生了两件大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一大事,接下来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又是一件大事。太宗去世不是“凶孽”,陈子昂也不敢妄为称之为“凶孽”,看来“凶孽之灾”应当是指房遗爱谋反这件事。房遗爱谋反案是长孙无忌一手策划的一桩政治冤案,目的在于清除异己势力巩固李治政权。这一冤案牵连到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以及高阳公主等。这些人都被处死,冤狱很大,株连很多。李恪随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强,很有社会威望,太宗尝谓此子像他。李恪是吴王,孙过庭又是吴郡人,受株连的可能性极大?;褂?,当年传呈孙过庭文墨的官员必定是吴地官员,由吴地官员传至吴王,再由吴王传呈太宗,孙过庭试卷的传呈,是不能绕过吴王的。这次冤狱搞的这么大,被株连的人数又那么多,孙过庭受到株连当在常理之中。孙过庭当时还年青,还未入仕途,以其它形式受株连的可能性较小,以不能入仕途予以株连的可能性极大。这应该就是太宗赏识过孙过庭的字以后,这件事便无声无息的原因的最合理解读。
“四十见君”,孙过庭有什么机会能够见君呢?只有一种机会,那就是“上亲策士举人”,即皇帝亲自对举人们进行面试?!八氖本褪撬?,孙过庭四十岁的时候参加了殿试,见到了皇帝。孙过庭见到的是哪一位皇帝呢?前面说了,太宗皇帝只见到孙过庭的字,而未见孙过庭的人,孙过庭见到的当是高宗皇帝。翻阅唐史,唐高宗时有过两次殿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四十见君”当是显庆四年。原因在孙过庭享年一讲中已经做过了分析。这一次殿试完后,孙过庭被安排了工作,当了官,这就是孙过庭仕途的开始。
“遭谗慝之议”,这句话没有说完,只说了半句话,另外半句话是“丢了官”。这是陈子昂故意省去的,因为这类话不适宜出现在铭文之中。当然,省去后并不影响对这句话意思的完整理解?!安黜本褪俏芟荩绻皇嵌斯?,那也就够不上诬陷了,仅仅是瞎说而已。“遭谗慝之议”应该就是孙过庭仕途的结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别人的不实诬陷之词而丢了官。“谗慝”的内容是什么呢?孙过庭的官职是“率府录事”,是太子管辖军队里的军职,遭诬陷丢官,一定与太子事件有关。查阅唐史,孙过庭入仕时的太子是李弘。李弘656年封为太子,675年暴死。当太子十九年。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孙过庭入仕的时间。按孙过庭“四十见君”一说计,当是显庆四年(659年)入仕。李弘死后,太子之争相当激烈。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率府军队交由谁管?原来的那些军官谁能用谁不能用等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些问题必然波及到原率府军队里的军官甚或士兵。这些人都存在着一个工作变动甚或去留的问题。孙过庭“遭谗慝之议”丢了官,应该就是这件事,这一年即上元二年(675年)。如此说来,孙过庭于四十岁时(659年)入仕,五十六岁时(675年)被免官,尔来孙过庭共当了十六年的官。
译文:先生于仕途上特别不顺,机遇很不好。当先生学业有成的时候,赶上了国有大事,凶孽之灾让他受到了株连,耽误了仕途。直到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才被录用为官。先生的命运也不好,四十岁入仕,干了十六年还是个“率府录事”,又遇到了太子事件,有人借此机会说先生的坏话诬陷先生,使得先生连“率府录事”这样一个小官也丢了。 查看更多2018-09-29 16:49:58 16 0 3561 -
已认证
刘胜利创作日记 对话
行书书法录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
应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聂先生之邀而订购六尺整张横幅作品,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胺缬晁痛汗?,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br>《卜算子.咏梅》是毛主席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当时正值建国初期,国际上遭欧美封锁,苏联翻脸,国内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毛泽东以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梅花自喻,写出了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把梅花那种坚韧不屈、不畏寒冷、傲寒怒放的刚毅形象展现出来,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强决心。
刘胜利行书书法录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乙亥年仲夏书于北京。 查看更多2019-08-03 12:00:48 4 1 3560 -
秦发艺创作日记 对话
我想换一个角度,从上往下看莲花。类似常说的俯瞰?;姑挥屑庋?。昨天画了一幅,不满意,叶子写意太重了,喧宾夺主,主题不突出。今天再试下?;姑换辍魈??先不说。
【老琴表意画】2018-07-15 10:29:50 75 2 3557 -
刘克文创作日记 对话
庆祝山东海阳书画大学建校三十周年书画作品展祝贺作品:姜凤一花鸟、程国宝一大鸡、戚積和一牡丹。
2017-11-01 14:28:08 39 2 3556 -
宁建华创作日记 对话
新作《荷塘清趣》国画彩墨花鸟画荷花,尺寸小八尺68x180cm,送给老师们欣赏指导。
2018-08-11 09:22:16 22 0 3556 -
周牧天生活日记 对话
周牧天水墨兰花
2017-10-24 10:25:32 12 0 3555 -
已认证2018-06-02 10:58:44 6 2 3555
-
刘开豪收藏日记 对话
毛泽东主席信封上的字迹就是至美的艺术品,千古一绝,风格不同,豪迈
2023-08-01 08:45:06 24 0 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