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请辨识:那个是伪刻或仿刻的牛肩胛骨刻辞的殷墟甲骨片?
这是多种书册都收录的影印甲骨片。最早著录在1914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菁华》(编号为第2正、第3反片)。1933年收录在郭沫若的《卜辞通纂》(编 (编号为第512正、第431反片,并有考释。)后《甲骨文合集》收录在第一册,编号为6057正反片,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卜辞,分类为占卜记事刻辞,共189字。
这是网上发现的甲骨片,仔细看,非常精良。
这个非常经典、著名的牛肩胛骨刻辞甲骨片,是殷墟早期出土,有正、反两个面,上面的图片都是正面内容。
今发现,图片二者竟然契刻的内容一样,而且骨片自然裂纹也一样,关键是骨片上的文字内容位置左右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是伪刻或仿刻的甲骨片呢?还是拓印正反方向问题?若拓印难道从背面拓印出来的不成?望多互动留言!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1-05-28 23:29:44 6 0 2037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复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假通用字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等颁布了许多政令,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随之,社会更多有识人士参与和投入,使 ,使“国粹文化”的“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契机!
在此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以近三十年来对“上古文化”研究的科学认知和书法、国画艺术的创作实践,及对“古文字”研究的心得体会,在一些先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力倡“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且先后撰写了十几万字文稿以阐述我的学术观点,发布在相关网络上影响度还是比较大的,也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
今时,我所做的这一切,惟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走出庙堂,走出圈层,让它多些大众普识普及化。”
图片
天门开,贤人出。我们研究历史、探知文化、学习传统、汲取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社会,服务时代发展的需要,启思未来,有益将来,而不是要返归到古人的时代状态中去,更不是抱守着古规古法而不放,成为一个透顶的迂腐样子!
自1899年甲骨文广行于世以来,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取得很多收获,不论从研究人员增量还是体制内外组织机构增多,不论从文字考释还是从史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研究,都是成果迭新不断的,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恕不多言了。
今天,就“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这个问题,我再着重谈一谈。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杨牧青: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应使用通假互借字去填补》小文,随后又录了《杨牧青谈甲骨文书法用字通假的问题》《甲骨文书法浅述》《甲骨文书法临摹与创作》等小视频,有心者可去翻阅,其内比较重要的有三个点:
1、一百多年来对甲骨文字的性质、定义出了偏误,出了问题,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都崇尚鬼神、迷信天命进行占卜而形成的文字。今时,对甲骨文的解读,这是一个思想和认知的核心问题,更是涉及到华夏人文化的智慧与愚昧、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一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2、就书法及任何行业、任何职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合乎时需,不能笔墨当随时代的都是有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因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不明白什么是文化而什么又是艺术,什么更是中国的书法艺术。
3、在甲骨文书法创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通假字,使用通假字过多则不利于甲骨文当下与未来传播和普识普及,代因时兴是社会前进的历史规律。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笔导噬?,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现代统称为“文字”。在称‘文字’之前是不叫‘文字’的,有了‘文字’概念都是先秦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春秋之前(约2476年前)是没有明确的文字概念的。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1908-1994)先生在谈及“古代汉字本质”时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观念由来已久……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如此的,那时还没有现代汉语的‘词’这个名称,而是把它叫做‘名’的……写意而不写话,并不是文字,‘图画文字’和‘文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交际工具……”孙先生对文字与语言及文字起源的问题,所论精当可?。ㄏ昙砣缟兑笮婕坠俏氖涤米值洹分兴锍P鹣壬缎颉返牟糠郑?。
援引以上这些内容,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用字”方面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只有做足学问,熟知“汉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才能在甲骨文书法创作遇到缺字少体时得心应手,顺手拈来就是“字”,就是艺术,不再由于甲骨文的字数少、字体不足、字形不完备而发愁,也不会去陷入“字典”给出某些不当、不正确的结论误导!
图片
中国文字包括汉字、藏文字、蒙古文字等。甲骨文是如今能够知道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源头,距今约2900年至8000年左右(以周初甲骨文至贾湖遗址‘骨刻文’为算,中间还有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的西安斗门‘骨刻文’等所谓的‘图画文字’的过渡期。)
甲骨文大批量的出现于安阳殷墟遗址中,其时间约在距今2900年至3300年之间,从史称“盘庚迁殷”到周代建立初期阶段。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汉字,它们之间的传承脉络清晰,溯源有据可证。
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结论,是这个客观呈现的物质世界中任何问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你用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认识,产生什么样的方法和结论!
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自从发现后历经百年,许多顶级的大学者按“义理训诂”、“依形隶定”、“旁侧引证”等方法,到目前整理出了6200多个(见曹锦炎主编《甲骨文字形表》),能够用形、音、义解读的约1300字左右(网上有人说解读或识别了2000多个字,或多半数以上的字已释读了,估计也是自诩噱头罢了。)
就已释的1300多个字,若按“甲骨文非卜辞说”观点去分析,内面还有许多的字是错释误判的。同时,百年来出版了几十种甲骨文字典式的“大著”或名之谓“优秀图书”也是相互矛盾,舛误层出不绝。比较而言,还是徐中舒先生编著的《甲骨文字典》比较详实,冷静客观。
在甲骨文的通用通假字方面,不仅囿于书法创作用字缺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非常重大的问题!
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应是死水一潭,不应是走进死胡同,也不应是高墙大院的特权,应该是一个全民式的、开放式的、阳光性的文化学习、认识和教育传播、普及的事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正好能够弥补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足之处。
要“普及化”,关键在于“大众的普识”,要有比较好的普遍性识别方法,这需要从事甲骨文教育教学推广者去深思!见人形是人,见鸟形是鸟,见火形是火,见山形是山,见水流形是水……等常见的300多个甲骨文字,给小孩子一说就懂,一讲究明白,他们大都能感知其中的奥妙。
譬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经典的诗句。七个字,甲骨文未见渡、无、横的字形。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时,死脑筋不知开化者就会按着“字典”给出的字形标准去照搬、去抄写。结果,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角度来论,就会产生许多不妥之处,不利于甲骨文的大众化,不利于甲骨文在新时代及今后的发展需要!
甲骨文“亡”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无”字,将“度”字通用“渡”字,也有将“涉”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渡”字,把“黄”字通用“横”字。于是,在没有古文字专业知识和对“通假字”使用方法不熟知且不会对“字义”进行“通用”的“大众”,在欣赏、阅读甲骨文书法作品的时候就会变成“野涉(度)亡人舟自黄”的景象了。这是“字典”之误导还是书法家之“无知”?抑或还是大众之“愚笨”呢?需要全面的深思反省?。?br>按说,最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简单化处理,大道至简,智者从之。应将渡、无、横三个字按着“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并借鉴甲骨文后起的金文、简牍文字形体遵循“甲骨契刻精神”书写就行了。
水+度就是渡,形声字,且不失“渡”的义理与意思,故“战国简”就会有如此形体的(睡?日甲83背)。无,象形加会意字,直接用春秋晚期《齐中姜镈》的“无”或战国简“无”(睡.為43.秦)或东汉《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无”字即可,不要写成“亡”或“無”、“舞”的甲骨文字形。
横,形声加会意字,始见于简牍与小篆体,直接用甲骨文形体的“木”加“黄”书写即可,不能单独的写成“黄”字。古人在“黄”的左边加“木”的示意,是有深义的,它表立木以示方向的,为了和具有执玉行令意义的“黄”字有所区分。今天,不能为了甲骨文的书法创作而抛弃“横”字当初产生的本义和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而“通用”啊!
或许,现时代的甲骨学者(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考古学、甲骨文字研究者等)大都不通中国书法之道,不谙甲骨文书法之艺,不会写毛笔字,不知其性,只知道按着传统的“通假”方法来说事,坐在干净明亮的房子里想当然的编书立著,不顾及实际的文字更替新生与发展特征,将甲骨文如今隶定出的某一个字硬要去“通用”若干个字,也不管这个‘字’的字形构造原理与被通用的‘字’的字形构造原理在义理、意思、使用上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就给“通用”了,若深究其根,还是比较误导人的!
形、音、义,这是汉字的基本法则,即就是清代训诂学、音韵学方面的“文字学巨匠”王念孙(1744-1832)先生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也不能成为普遍性法则的。音相近,义不同;义不同,形、音往往不相同;形相近,音、义也往往不相同,至若“同音同义形不同”这些问题在汉字体系中经常出现,不能用同音、同形去同义而对字进行“通用”,以为首就是全能的,什么都可以统领。
在《甲骨文常用字典/后记》(刘钊、冯克坚主编)说:“尤其是字头下标明的‘通用为’信息,将一扫因甲骨文字头太少,书写甲骨文时常常找不到对应字的困惑和苦恼,相信会受到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狈凑獗咀值?,果真有许多的“字”被“通用”成了许多的“字”。细阅之,有颇多的强拉硬配问题。
如,将“安ān”字“通用”为“鞍ān、按àn、晏yàn、案àn”;将“夸kuā”字“通用”为“跨kuà、挎kuà/kū、洿wū、胯kuà、绔kù、刳kū、垮kuǎ、姱kuā/hù、誇kuā、匏páo、瓠hù”等(拼音我加注的),例子较多。殊不知,有的形体、读音好像与甲骨文相似或类似的晚出字,它在本义和用意、使用上与其前形体、读音好像相似或类似的甲骨文是不一样的,也不同的,是不能被“通用”混淆的!
古人使用通假字,是当时“文字少”或王朝礼制“避讳”客观原因不得已只能去“通假”。如今文字很多了,还为了某个理由去通假或以“通用”之名似乎是有悖理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规律呢?
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文字从一个、两个开始到几十、几百再到几千个字,再到今时统计约有九万多个字,都是因为时代发展需要和语言交流需要而从少到多的不断创造,不断产生。如果不是为了“需要”,那么汉字的数量也就不会有今时的九万个之多,停留在远古的几百个字就行了,或停留在甲骨文的文字时代就行了呵!
图片
问题来了,请思考:
能用现在已释读出的1300多个甲骨文字通用/通假/代替如今九万多个汉字吗?显然是不能的,也是行不通的?。?br>譬如,“安”字本义是表达远古穴居(窑洞/土窩子)时代在“洞穴”里有“女人”才能“安定生活”的意思。后来,“安”下加木成为“案”字,其本义是表达在穴居外的地方支起个木制物上面放置物品以供奉先祖的意思(类似香案祀典。过去黄土窑洞的院落会在窑洞外称之为“天地”的地方叩拜祖先、祭典神灵,或举办婚假礼仪,名之为“拜天地”?;蛐硐执咔酱笤旱难д咦颐谴蠖纪牙肓巳嗣竦幕闵睿笔Я嗣穹缑袼椎幕旧罡兄胩逖?,不明真相而撰词诌文罢了?。?br>据查可知,“案”字的形体构造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与甲骨文“安”字相去近千年,其二字要“通用”似乎成了强行的一个拉郎配?!音相近,义不同是也!就此一列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其余的就不一一解释了,慧者可自悟其妙其理。
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时缺少“甲骨文字体”时,完全可以用“甲骨契刻精神” 和汉字的“六书法则”参之金文、简牍文字,去按甲骨文的“笔画契刻意象意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字体的造型艺术。如这个“案”字,因甲骨文有安字、木字的形体,那就写出上安下木的甲骨文字形就可以了,没必用“安”去“通用”的。同时,这个“案”字且也不能把上下位置给变换成左右位置,若左右位置则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桉树”的“桉”字了。研究文字演变演化史,从古到今,人们在造字的时候非常注意上下、左右、内外的结构重要性,希望大家多去看一看,多去参究参究。
现时代及今后,甲骨文要通过中国书法来焕发青春,恢弘其神采,说到底,这又是一个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如何结论的问题,不是某些权威或专家说了算的问题。
还有,所有的《字典》也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奉典不如无典,关键在于我们自性上对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之间的认知是怎样的。种豆得豆,什么蔓上结什么瓜,需要我们从根上去理解。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还是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为好,这样更有利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
最后要说的是,在写本文时,除了一些“文字研究”、“甲骨学”、“书法史”、“美术史”等常备资料之外,还大致翻阅了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唐代)、林祖泰《殷虚卜辞通假研究》(1978年)、李翠榮《殷墟甲骨文通假字初步研究》(2007年)、王辉《研究古文字通假字的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2009年)、黄天树《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10年)、安国钧《甲骨文字通假辑解》(2011年)、阿獃《实用甲骨文通假字汇》(2014年)、鸥明涛《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异同浅析》(2018年)等,从中受到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观点,以示明白人!2021年5月28日杨牧青于北京。
一一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1-05-28 15:25:37 8 0 1595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武陵山下》水墨山水画,作品尺寸68cmX34cm竖幅。
2021-05-27 19:57:28 7 0 1473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隶书书法作品《人生没有彩排路,时刻操劳上进心?!?021年5月陈祖松书。
2021-05-27 12:31:42 5 0 1595 -
2021-05-25 20:57:55 11 0 1985
-
已认证2021-05-25 17:16:53 21 0 2004
-
已认证2021-05-25 16:55:58 31 0 2076
-
已认证2021-05-25 16:43:36 32 0 4567
-
已认证2021-05-25 16:40:25 15 0 3022
-
15731622298创作日记 对话
诗歌《春雨》
人生巅峰之作:
春雨润物声窃儒
田间耕牛赛犂锄
微风亲过温馨处
千树万颜展新逐
本文原创作者:中国超级贵族、收藏家、书法家、诗人——张文博。2021-05-23 20:12:28 2 0 879 -
2021-05-23 12:42:53 4 0 1236
-
2021-05-20 17:21:09 21 0 2800
-
已认证
罗树辉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松树、流云、飞瀑、戏猴,罗树辉辛丑年春月新作,扇面6幅,请欣赏.
2021-05-20 16:32:43 17 0 2355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拓宽思路》童心写历(78)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我在研究探索焦墨佛像画的过程中,是到了柬埔寨吴哥石窟才找到了我正确的前行路径,让我在石窟佛陀的探索中没有偏离方向,执着前行。又走进中囯四大石窟, 中囯四大石窟,对焦墨艺术虔诚执着的精神,感召着每位佛陀神灵。以坚实的造型,深情的枯笔渴墨刻石皴法描绘着佛陀神灵,在人物造型上严紧。
常年进行写生训练,创作出多幅精品力作,如痴如醉忘我于焦墨交融的感情世界中,用生命为丹青赋色,我试图求变、视角要独特,个性要鲜明,富有深邃思想内涵,对焦墨画美学有着深远的独到见解。
水乳交融,情景外化,以浑厚刚毅的枯笔骨意丰富多样的造型语言勾勒了多种形式的艺术,笔下精品叠出。尽量训练自己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不同的个性”。
再强调拓宽个人思路,突破单一的艺术模式与单调的笔墨语言,一定要大胆突破,创新求变,强化自身的艺术风格。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22:43 14 0 1391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三师三眠'成大气》童心写历(77)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丛观古今画家凡是在绘画领域有大成就者,都是用心开拓,通过尝试多样风格,然后锐意求变,突出个性而成功的。都是想突破桎梏,实现华丽转身;所以我 丽转身;所以我的风格更是多变多样,有写实的、有变形的、也有装饰味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艺术的高贵就在于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焦墨人物画佛我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思考造型准确的同时,更多考虑的就是枯笔渴墨骨意风格与表现形式。
焦墨佛像画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与我社会阅历、性格气质和对事物的感受悟性不同,追求的方向相对不同,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品给人以不同的观赏感受,一、敏锐豪放,二、简练清新,三、洒脱随意等,都极石窟丰富了佛陀画的内涵。
一、要师古人和今人,拜古人为师,向蝉食叶在生长壮大自己。
二、师大自然者,拜大自然为师,向蝉化蛹之时代强壮武装自己。
三、师造化,拜自己的心灵为师,古人今人和大自然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向蝉由三眠三起成娥飞去之时代?!?br> 三师层层递进,是我登高望远的必然,也是我不断悟道修心的过程。当然,风格是个性的自然流露。立足焦墨艺术天地间,只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个性特点,寻找自身的内心感受,通过不断修炼和完善技道,才能称之为优秀。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21:07 15 0 153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求新求变》童心写历(76)
近期的创作,我并尝试着以凝练粗犷的大写意小写意和工笔线条,充分发挥笔墨刻石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结合枯笔渴墨来表现佛陀个性。
为了不失厚重感,和重量感,追求 sp;
为了不失厚重感,和重量感,追求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我苦思构图,把岩画汉画融合着经营位置,在此过程中,求新意,尽管不如意诸多,但我沉浸其中,刻石笔法乐此不疲,也很有充实感。借助枯笔渴墨特有的韵味,从生活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必须要用新的表现手法替换旧的传统思维。
只有融入个性意趣,兑入情感元素,才能绽放新的能量,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焦墨人物佛像画家,在学习研究探索中,要多样风格尝试。只要不失去艺术的追求方向,就应该大胆去尝试。远离浮华,心无旁骛,虔诚面对客观物象,细微体察,致力于心手相应的艺术创造,就一定能穿茧而出,豁然自由而生。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19:12 14 0 1791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风格、独创》童心写历(75)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焦墨艺术要风格独特、作品独创、有革新的创造精神、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所以焦墨要有气骨、境界、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挥毫之间的气韵。 毫之间的气韵。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意;有气骨、有修养,有特技巧思,须重间架,骨立、体势可定,神彩可生。
重布局结构,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斜正、撑持、开合、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又在变化中求统一。
独劈捷径,而成新格,终有大家气象。所以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18:05 6 0 1508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的艺术王国》童心写历(74)-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欣赏焦墨艺术也能成为安慰观众的精神至剂,其作品创新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
焦墨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 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观者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焦墨艺术极乐之王国。
我主张以佛教、道教、宗教、禅意、岩画、汉画融合。向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重诗意、靠的是胸襟、重学问、重修养、修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好的创新作品,必有继承、变、常、要传承;变是要革新也。承易而革新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枯笔渴墨、刻石皴法,是我焦墨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是我几十年研究探索、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作为重点,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16:48 5 0 1551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世界上的事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横幅。
2021-05-20 13:20:23 4 0 1159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笔墨劲挥神奇飞采,人生表现亮点响声。
2021-05-20 10:00:47 3 0 1103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统筹策办:
艺界网/家国情怀文化强国栏目
支持机构:
安阳学院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
日本甲骨文书道研究会
参展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池 以姓氏笔画为序):
池新民 阮渊椿 杨牧青 张大顺
张道森 陈爱民 崔学路 韩天雍
韩志强 傅伟华 谢兆岗 魏 峰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导读
□ 杨牧青
庆祝建党100周年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世界瞩目共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缅怀党的光辉历程,展望党的蓝图擘画!
逢此庆祝,作为一名新生代的网络媒体人郝富强能够悉心筹划这么一个专题展,是非常的好,连同“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75位中国书画家新媒体展”、“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2021联合国中文日·中国艺术家以中华传统文化响应联合国倡议”、“世界地球日·中外名家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微展”、“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爱与和平’50位中外书画家作品展”等付出辛勤工作一起给他点个大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上需要更多有志者做好这个薪火相传的事业,有益中华民族大发展、大团结,有益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和谐美好!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将它上升至书法艺术层面这在全世界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甲骨文书法是甲骨学的一个门类,是学习、研究甲骨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在海内外甲骨学界初步形成共识。若不谙中国书法之道,不通甲骨文化书法之艺,估计研究“甲骨文”总会有点儿隔靴搔痒之嫌!
自1899年甲骨文被引起重视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对象广行其道以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老一辈甲骨学者大都是甲骨文书法佼佼者,如孙诒让(1848-1908)、罗振玉(1865-1940)、丁仁(1874-1949)、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于省吾(1896-1984)、商承祚(1902-1991)、潘主兰(1909-2001)、胡厚宣(1911-1995)等,他们接受着晚清文人规训,坚守传统金石学意蕴,在忠于甲骨契刻精神的同时取法篆书形体笔法的意趣。这一点在早期甲骨文书法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当然,甲骨文书法创作不是抄字典,不是搬字模,而是需要艺术性的升华进行文字构造规律的再次出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艺术视野渐广,受现代书法艺术风潮和水墨实验艺术及线条色彩、展厅视觉等影响,甲骨文书法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开始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索,破体求变,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深刻的觉察度。
最早对甲骨文有书法表现意识的是孙诒让先生,然而将甲骨文直接引入书法表现形式的则是罗振玉先生开了个先河。之后,学者们相继循迹,时有新的突破。从甲骨文书法面貌上率先与前人拉开距离的是胡厚宣先生。再后来如沙曼翁(1916-2011)、刘江(1926年生)等先生也有了新的作品。突出者如杨鲁安(1928-2009)先生取篆刻刀法和大写意画法而融于笔端的率性笔斫、富有书写性的场景,使人对甲骨文书法不得不产生新的艺术审美和认知。
再如先后身居“书协”要职的翟万益(1955年生)先生是一位综合能力很强的书法家,学养深厚,“篆意草情的甲骨书风”突破了以往的藩篱,算是率先的大胆创新和实践者!至于当今能够进行甲骨文书法艺术和甲骨学学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来创作出新者,从2019年举办的一些大型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展览”投稿数量和入展作品、编辑书刊等考量,甲骨文书法人才还是比较少的,这个“冷门”是需要升温持续性的热度!
就较全面性的考察,也有许多从事设计创意、工艺美术及现代书法创作者,从甲骨文的契刻精神和玄灵幽深的形体构造中汲取养分,以"汉字"为载体,抽其象,尽其性,水墨与色彩相媾和产生了另一番新风尚,如奥运会LOG创意者韩美林先生,艺术家石虎、徐冰、老甲、濮列平等先生。虽然他们远去甲骨文的簇生之系统,但对于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掘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
传统不是一味不变的,创新也不是不顾及传统的内涵,二者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中求守、求进、求变、求新,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辩证问题,智者自觉,非言辞而能达其义!
本次专题展以甲骨文书法艺术性、创新性、学术性为原则,不仅主体内容写的好,写的有甲骨契刻精神,写的有笔墨艺术规律,而且还要察其落款处的书法功底,考察书写者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度如何,影响力如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和对新时代文化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而考之,历时两月有余,从“我们所知”范围内对几百位老、中、青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艺术履历”和近千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艺术风貌”进行比较分析、阅审览读,最后确定了一些先生参加展出,选推以庆祝建党百年之盛事!当然,有的约稿因碍于其它琐事未能参加,实为缺憾!就参展的这十几位,虽然不能概括当今甲骨文书法界的全貌,但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和趋向。
譬如,生于洹上的魏峰(1942年生)先生,在甲骨文书法创作、学术著述、推广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组织交流活动,国际影响很大。启功(1912-2005)大师称他高古、野逸的甲骨书法堪称“甲骨遗风”。
早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的崔学路(1945年生)先生,以老庄哲学为基,见心、见意、见性、见道的“灵性甲骨文书法”在书法界是不可多得的。就书法推动方面,刘海粟(1896-1994)大师赞许其:“福佑书坛后坤,功莫大焉。”
张道森(1953年生)先生,先后执教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安阳学院美术学院等,受邀在鲁迅美术学院、海南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讲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是誉满大江南北的教授。他于甲骨文书法投入具足,有《中国美术史》《美术教育学》《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等24部著作行世。特别《甲骨文书法入门》一书,谓之在甲骨文书法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再如,张大顺(1962年生)先生,二十世纪八十代起,负笈东瀛,勤于刀笔,创出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尤以甲骨文书法称雄日本,渐播国际?;褂杏∧峄巳钤ù?,上海池新民,山西韩志强,江苏陈爱民,沈阳韩天雍,河南傅伟华,湖南谢兆岗等几位先生,他们在业界都很棒,创作了许多新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出版了多种著作和文论发表,热心甲骨文书法研究和推广,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有的在国际上影响力也非常大,恕愚不才,就不一一细述了。
留观书坛,遍览艺界。以上诸位有我认识并敬慕多年的,也有至今未曾谋面因艺神交的。今我忝列其中,缘于对甲骨文等古文字与上古文化研究学习的一些心得及书法、国画艺术创作展览、交流讲座与艺术、文化、社会评论文稿多见于网之故,亦因撰发“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求诸慧鉴之殊。
专题展筹办期间,1990年生于“羲皇故里”的小郝先生与我不断地沟通并嘱写个导读,今文内有不到之处请方家掩笑呵正便是!2021年4月26日初稿于龙城,5月18日修稿于京都,杨牧青记。 查看更多2021-05-19 22:31:48 7 0 1705 -
2021-05-19 17:37:59 4 0 1169
-
2021-05-19 13:16:38 4 0 1490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故乡山水》国画山水,竖幅68cmx34cm
故乡的山石林木,小桥流水,儿时的记忆,富水流连,而今更加美好2021-05-18 18:29:43 7 0 1621 -
袁春宝创作日记 对话
信念就是太阳,理想就是月亮,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画者当无所拘无所束,极度的自由和激情。若未俗事所困,终不可画也。
天地万物皆可数,不可数者谓之混沌。凡属于体及组织构成者皆合于三,如三角三维天地人父 天地人父母子女……;凡属于功用者皆合于五,如五行五脏五指……;(古之谓体与用)凡属于循环往复者皆合于七,如七律如星期……。在此不争论不合于数时谓之混沌,合于数时即谓之道。此亦合于阴阳也,一浑浊一清晰,一隐一显。真空妙有,奇妙无缺,本自圆满。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所以,所有争论平行宇宙……宇宙边界寿命之类的,皆是概念上的混淆。
所以宇宙即时空,无限大无限久。其内为变化不断的万物,万物皆有时空性,因皆在其内因此皆有限度。万物皆以观察者而显化,不同之观察者不同之物象,所以每个人之眼中皆不同世界。不作为一个观察者存在,即融入了宇宙万物之中,本来一体,即无分别之念,无时空断想,即是如来。 查看更多2021-05-12 10:17:07 16 0 1694 -
周鹏飞创作日记 对话
周鹏飞书法作品《放却心间笼,怡悦时光中。谁与岱顶高,诗留峰上虹?!?;
《青春万岁》《司马酒江山,文曲茶世界。》
周鹏飞撰2021-05-12 09:57:02 4 0 2170 -
已认证2021-05-12 09:30:56 22 0 2673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
2021-05-12 02:32:56 3 0 1115 -
陈刚创作日记 对话
画三幅国画山水水粉画《黄山烟云》《楠溪捕鱼》,装裱两幅,又开始采风了。我犹如一只蜜蜂,哪里有花草,山水就飞到哪里,有的时候人看不见我,找不到我,不是推脱你,是我被江山所迷惑了。
浊酒三杯,品世间冷暖 冷暖。
清茶一壶,荡尽人间荣华。
智慧如火,而你我便是柴,干湿大小被人生了才能共同燃烧,化为灰烬。
虽然打掉了周围一些流言蜚语者或者说是小人,但看历史上逝去的大家于现世的小人,从哲学上看,我们每一个感觉自己是正直的人都错了,阴阳互动,方可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行,你不走大众,难怪大众不容你,不管你多么用功,远离了世俗,走着走着不小心又被世俗了,哪个协会,都干不过红白理事会。
我不得不兴叹,误食了人间烟火。
我就是一个喜欢在全国各地爱写生的创作型画家,所有的投入都在自然转化为成果,其它记忆的弱化和对山水记忆的绝对强化是许多年修炼出来的,留住后人记住的东西是我对余生的最大追求,当下就是回顾过去的,探索未来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 查看更多2021-05-10 16:17:10 19 0 2776 -
已认证
叶仲桥创作日记 对话
五一假期,别人放假旅游我在家里画画,为云浮新区画了这四张充满春意盎然的花鸟画,增加一点艺术的芬围,为新区的建设发展增添一些充满活力的色彩!
2021-05-10 16:12:43 7 0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