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再谈《甲骨文字典》与甲骨文书法的用字选字正误舛错别杂等问题
今所见殷墟甲骨文字历经三四百年(约从距今3300年盘庚迁殷至西周昭王2900年期间)的长期积累发展与不断迭代而进产生的,由于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刻写者刻写,从而形成了甲骨文的字形、字体、字貌变化多样和意态丰富,即是同一个字就有多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形体呈现模样,正体现了一个“与时偕行”“代因时兴”“笔墨当随时代”“革故鼎新”以及所有守旧不知出新求进和玩固不化者必遭淘汰的历史规律。再加之,甲骨文字自被发现之后,便在破解、释读、编整过程中造成了不一致的混乱现象,诸家“先生与学者”各持己见,请家“教授与专家”各陈其词,诸家“学人与网民”各发己辞,书册刊文遍行于世,由是也催生出了当前甲骨文字在书法作品艺术呈现方面及甲骨文字本身释读方面的颇为困囧之状!
就当前来看,《甲骨文字典》类的新的版本就那几本而已,况且也都是各有所见,各尽其才。特别,刘钊先生主编的常用甲骨文字典影响比较大,但内面的问题也较多,关键是他把有的字是绝不可通用却以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如“安”字通用“案”字等等。
像黄天树先生、陈年福先生、范宗喜先生、姬长明先生、黄德宽先生等学者和专家,以及多个在线的字库式网络(如汉典、国学大师网、甲骨文字体在线转换等),他们看样子都想一网打尽所见所释的甲骨文字,并以独出新裁之能而展显己风己貌的魅力,其中可取用之处的“正”的地方很多,但“误、舛、错、别、杂”也存在的不少,可谓是不可尽信五台县官断案之公理是也!
至于李宗焜、于省吾、徐中舒、朱汉玉、刘兴隆、王本兴、马如森、樊中岳等等的“先生与学者”“教授与专家”所编甲骨文字典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囿于时代所限,但新观改旧观是历史发展规律,也是学术研究理论的发展规律……所以,当今编写一本标准的且能以书法艺术维度来理解、来思考、来注释的《标准甲骨文字典一一甲骨文书法用字选字汇总》这样的字典是很着急的,也的确是很着急的一件事啊,期以有志者事竟成!
时下,还有几位像胡天成先生等没有成为影响主流的释字书典者只能参究其用而已。再有之,像“殷商遗老”吴征先生对许多字的新观点、新释问题更为突出,启发性更大,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但需待时间来验证了。再有“曱由”何龙先生对一些甲骨文字的释读也是有很多新的观点与启发性,是一个很好的求学探研精神体现;“王员外”王福远先生对甲骨文字的理解与释读观点也有许新见新意,可圈可点之处也多?;褂?,像罗俊华先生、“甲骨贞人”张强先生对甲骨文字及辞句的解读及对甲骨文本身的思考更是新出其新,颠覆三观,也让主流群体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其言其见对甲骨文字的破译、释读具有很好的启发启思性!及至许多许多通过网络涌现出来的甲骨文字破译或释读者,这些“学人与网民”都有他们的可学可取之处,比如”新甲骨文“的提法及甲金文相互借用重新组合法等,这也正是学习必须要取诸家之长之优的体现,不能搞一言现象乃至学术研究的裙带关系!
再至于,对甲骨文字隶定及释读的“正确与错误”可谓是各仁各见,自甲骨文发现进入破译、释读这百年以来一直是在争论中前行,新释改旧释是常态,但有时间新释的又不对的,又处于争论状中等达成共识之时,就好像前些年官方弄的那个获10万大奖的对“蠢”字释读,至今未能让广众信服,也是处于争论不断的状态。
再说之,就甲骨文书法艺术展的方面来讲,各种各样的“书法展”是对甲骨文字呈现与传播、推广与宣传的很好方式之一,但即就是官方拿钱花大钱来办的各种书法展事也是问题很多的,所见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用字选字上也是舛、误、错、别、杂甚多。至于民间社会上,像一些乐于付出并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下通过举办甲骨文书法展来无私的积极的呈现与传播、推广与宣传的是很少见的,时今我们应要大力支持与鼓励他们,比如知名艺术类网媒“艺界网”所举办的一系列甲骨文书法展。因是上,我们对这样一些书法展中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用字选字正、误、舛、错、别、杂”等问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理解,这其中大多是书法家书写不够认真、辨识的问题,也有展事作品编辑与审稿工作不够严谨仔细的问题。但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者自正,争取写好办好罢了,做正向的引导与发展就行了,多给些谅解与支持即可!
事实上当今的现状是:“先生与学者”“教授与专家”编写出来的多个版本《甲骨文字典》类的“资料”对所释的字也没有统一,各发新观,也是在争论的状态,加之海量的“学人与网民”介入研究与阐发,使甲骨文从研究到释读等方面显得更为热闹。对于照着字典、字模进行用字选字的甲骨文字书法书写的人,也是各用其用或也在争论当中,即是使用谁的、借鉴谁的作品也没有统一的着落,市面上出的一些甲骨文书法作品集版本如“楹联辑”“五百例”等等也是未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至于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的人或观看的人、评论的人,更是在不断地互相争论,各陈己见,倒是热热闹闹的景象一番罢了。当然,所有的“争论与争议”有利于甲骨学及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就是好事,我们应该大力鼓励之,积极参与之!按理说,昨天的正确却是今天的错误,今天的正确可能又是明天的错误,特别在科技时代大环境下的人文发展。所以,我们要“以时以因”的去看待问题了,过去一些老先生经历过的年代学习记忆与近些年甲骨文热被重视后的学习理解与认知度是不尽相同的。正者存其正,错者后来者极追求正而已,对甲骨文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呈现与处理方式不能用“甲骨文字?!比フ瞻?、去硬套的对待。艺术的核心就是要从常态中打破突破,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从哲学层面讲就是要用意识属性改观对物质属性的认知!
当然,如果采用我力倡的“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观点从甲骨文字产生的根源上、本质上、本身上去透析、去深究,把如今整理出来的6221个甲骨文字(含重复字形)中从隶定出来的1600多个可释甲骨文字与通行了三两千年来的汉字使用的“义理、义蕴”去校正、去全部再释读,我大概对照着估算了一下,也只有七八百个字能与三两千年来的汉字表义、达理、蕴意、叙事相符合而已。譬如,山字就是山的山义山理山蕴山事,但山字不一定就是指向某一座山的形态,造字时根据不同的山形呈现出不同的山字形体与态势;水字就是水的水义水理水蕴水事,但水字不一定就是单一的一个甲骨文字的字形就是表示水的,也有表意水流动的状态,或水流中有石子的样子,或指向某一河流,常见的甲骨文“水”字有两条竖弧线左边各有数点形的估计是专门指兆水,或谓之就是指今天的“洮河”之义蕴罢了。
同时,我们要明白,正、误、舛、错、别、杂这几个字词的概念本质。譬如,把大写大就是正;把某一个字因音因义不明而误解并写误了就是误;把以讹传讹的字继续写就是舛;把天写成夫就是错;把城字写成了郭字就是别;把本来很简单的字形因未识其义而写复杂了,同时用笔交待不清、章法布局欠妥也是杂。另外,在甲骨文书法作品创作或书写时,对一些字形的结构或者笔画进行拉长、简省、借代等(比如吸收草书方法)夸张化的艺术处理则不能当成错误字去对待了。当然这些问题都需要辩证的去看,对于一些照抄字典字模而玩固不化者是不可言语的,待其自悟自醒之日再叙之。
言不尽意,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重见天光”后非一人一时可窥其全的,所有的一切“先生与学者”均可谓之一家之言而已,包括区区在内也仅是一家之言罢了,至于所谓的“权威”只不过从古到今在“诱示”着某一种时代或王朝的意识导向罢了,不可迷恋权威而蒙蔽自性,但是,尊重艺术,敬重文化,尊师重教,敢可突破打破陈规旧制而在求新中又不失书法艺术创造性的法规法度才是正道!2025年4月23日杨牧青随笔急就栖于古城长安。
延伸阅读>>
头条AI回答:甲骨文非卜辞说
杨牧青:当今新时代科技化时代如何传播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一个大问题
甲骨纪事:聚焦国家推动甲骨文研究传承与活化利用战略
杨牧青:甲骨文书法中使用字的错误别讹异及自造字现象略析
杨牧青: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创作“新造字”现象及甲骨文研究与发展如何打破禁固的一二事琐记
全球首发:杨牧青对甲骨一词的英译法探讨(中国甲骨文明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文稿之二)
填补历史空白:全球行联盟总行动杨牧青从甲骨文到上古崖画专题全球大互动
专辑丨杨牧青行艺从文四十载纪事(1984年-202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