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谈全球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全球行
网视资料第一辑?开篇词?共6段 2022.09.29 中国北京
Yang Muqing talks about the global spread and promotion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Online Video Materials Part I ? Opening Remarks September 29, 2022 Beijing, China
海内外热爱文化事业的有识人士和喜欢中国甲骨文书法及其文化的朋友们,大家好:
Distinguish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who lov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friends who like Chines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and its culture
视频:https://v.qq.com/x/page/u33586d27jy.html
1、全球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全球行——是全球行联盟总行动(总方案)中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是“全球华夏文化全球行”、“全球上古华夏文化追根溯源全球行”议题序列中的重要内容。此“行”与我前多年发起筹备的“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一件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化繁荣的事情。
视频:https://v.qq.com/x/page/r335826nqo1.html
2、在这个美好的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们遵循“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战略、大背景的基础上,弘扬、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使中国“甲骨文”这一冷门学科更有热度,由“历全球130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社会知名外交家、联合国维和行动军事观察员、北京星际远航的杨正博士”全程策划主持,展开“全球行”系列活动,或项目跟进,或课题型研究。
随着“全球行”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和网络传播推进,譬如举办的“天人合一和平颂全球行、全球诗照画歌舞影书法全球行、元宇宙数字地球GCC全球行、中国领事志愿者“马丽杯”外交保侨领保第一歌《12308走!咱回家》、全球华夏文化全球行……”等,已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一定的良好效应。
当下,作为一名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和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拓展学者及国学智慧和人类上古文化研究学者,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的“甲骨文”传播推广给全世界!
甲骨文是中国的国宝、国粹,是研究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的一把金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古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它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它闪烁着无比绚丽多彩的智慧光芒。
视频:https://v.qq.com/x/page/v3358e2clei.html
3、甲骨文以大量的出土发现于中国河南的“安阳殷墟”为著称,距今约3300多年前左右,或可上溯至4500年至5000年左右。它是中国商王朝中晚期重要的文字形式,也是当今汉字系统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源头,在北京昌平、陕西周原、西安斗门、河南郑州等地也有批量的甲骨文出土发现,有的骨片时间比殷墟甲骨文时间还要早许多时间,这也从中证明了甲骨文历经初创、发展、成熟到衰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据统计,当前海内外公私所藏的甲骨文刻片有15万多片,也有人说是13万多片,还有人估算约有20万片之多,总之10多万片是有余的,当然其内也有仿刻赝品混入的情形。
经研究,甲骨文刻片上的文字累计约有100万字之多(见黄天树先生相关文论),整理出来的文字约有6211个(见沈建华、曹锦炎主编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订版》第20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常说的约有4500多个字到5000个字左右,已经隶定释读出来的约1300多个字,能够与现行汉字准确对照释读的约1000多个字,当然其内也包括200多个还有异议的字,参见徐中舒先生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马如森先生编著《殷墟实用甲骨文字典》(上海大学出版社),黄德宽先生主编、夏大兆先生编著《商代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刘钊先生、冯克坚先生主编《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等资料。
还有,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线数据检索”、 “安阳殷契文渊” 和“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索”的信息来看,当前甲骨文论著约有33369种,甲骨文论文信息约55000多条,甲骨文信息词条约77000多条。
视频:https://v.qq.com/x/page/u33587cdmkd.html
4、根据 “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各地举办的各种活动信息动态及有关书册资料来看,当前从事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书法的人,海内外估算着约有四、五万余人,中国占据90%以上的人数。以中国为例,其中院科“体制内”约有3000多位,绝大多数人都在民间、社会“体制外”。院科“体制内”多以从事甲骨文学术研究为主要特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人较少;民间、社会“体制外”多以从事甲骨文书法、绘画和艺术衍生品的人很多,但着力于学术研究的人很少。因此,对甲骨文的认知上欠缺的很多,往往出现许多以讹传讹的现象,譬如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不能及时吸取选用最新研究出来的新释字,不能分辨字典的旧释,照抄误写比较多。
视频:https://v.qq.com/x/page/o33581q5yo6.html
5、比如,拥有约一万五千多名“书协会员”并号称“专业书法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大团体中,从事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学术研究的人很少,零零星星的。就今时来观,在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卓有成就的也就是甘肃的翟万益先生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人士了。翟先生曾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审委员等职务,他对甲骨文书法用功很久很深。由于甲骨文书法需要灵性书写的特质和其文字学本身的学问需要深究,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能入其门径,得其正果。正是鉴于此种情形,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就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大事,虽然这个工作量会大的惊人,但是我们将无怨无悔的在各界有识人士帮助下,延续近多年来一些大德、学者、老师铺就的路去努力,去拓创!
甲骨文从十九世纪末期陆续发现以来,就被当作一种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的中药材“龙骨”在贩卖兜售,直至到了1899年的时候,甲骨文才被晚清国子监祭酒、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 “为国殉难”的王懿荣先生重新辨识上面的刻画文字之后,再从“重见天光”中“重返人间”,使其学于世,广行其道。在诸多学者努力和国家支持下,甲骨文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对象,称其名为“甲骨学”。从而,甲骨文就成了海外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和中国研究甲骨学者不能放弃的一门大学问,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终生的心血,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为后学,我们愿意追随着先辈的足迹而行。
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以来,从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到中国,甲骨学研究方面的大师、名家遍及海内外,收藏甲骨片的人也很多,成果颇为显著,论著也较为丰富。譬如中国的孙怡让、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加拿大的传教士明义士、美国的传教士方法敛、英国的金璋、库寿龄、德国的威尔茨、卫礼贤、日本的林泰辅、三井源右卫门、河井荃庐……等等,他们为甲骨文的研究与传播付出了很多。
视频:https://v.qq.com/x/page/g33588yi0c6.html
6、就现在来说,甲骨学包括甲骨文字考释、骨片整理、历史考古、甲骨文成果数字转化、甲骨文书法、绘画及艺术衍生品开发等。甲骨文书法则是甲骨学重要的一个分支体系,至今也有百年的历史了。除上述中国的甲骨学大师、名家之外,还有紧跟其后的商承祚、于省吾、唐兰、高明、姚孝遂、潘主兰、饶宗颐、张政烺、孙海波、金祥恒、沙曼翁、徐中舒、杨鲁安、李学勤、裘锡圭、刘一曼、刘江、王宇信、贾书晟、林沄、宋镇毫、姬长明……等,及至魏峰、张道森、翟万益、韩天雍、崔学路、陈爱民、谢兆岗和中国台湾的蔡哲茂、日本的松丸道雄、加拿大的许雄进、日本的华人张大顺等(参阅《杨牧青: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导读》一文)。
在甲骨文书法及甲骨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汇同、联系业界同好们,举办过一些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参展一些国际艺术大展,并在前人的思路和基础上,以“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为基本着力点,提出了“甲骨文非卜辞说”这一重要的论断,并且先后撰写了几十篇、十余万字的文论,散见相关网络。同时呢,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统筹协调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政策鼓励下,我又开启了“杨牧青甲骨文书法线上线下示讲系列”,逐字逐文的讲解、示范,至今录制了千余段的短视频。我也正在编著《华夏之源》(30多万字)、《小朋友识写甲骨文》(10多万字)、《神州之脉》(25多万字)等书册陆续推出,从目前来看,展览、文论和视频引起的关注和反响也是不小的,为进一步弘扬甲骨文书法铺就了相应的基础工作。
就“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面向“全球行”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书法的艺术创作实践上,还需要更大气力对学问的深究,这是需要时间来等待着验证历史。为此,我们接下来可能会不定期的推出有关甲骨文书法方面的内容,分辑分期的进行分享,期以更多的爱好者、志同道合者和热心热情的人士共同来完成!此致 杨牧青
When "Oracle calligraphy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is oriented to "global travel", it is a big systematic project. Not only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but also in the deep study of knowledge, which takes time to wait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history. For this reason, we may launch the content abou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from time to time, and share it by stages, with a view to completing it with more enthusiasts, like-minded people and enthusiastic people! Sincerely Yang Muq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