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藏文化收藏日记 对话
崔大有,原名崔启仲,号石缶。生于1991年,江苏徐州沛县人。姑且称之为青年画家?;窕髌访疲骸抖慕谄嵋场?
2020-06-01 09:11:26 1 0 1500 -
荆古轩创作日记 对话
尹峰近期习作心得:习书画者要胸中有山岳,心怀纳百川之意境,方有笔绘万峰之山,画有海江百川之气势也。
2020-07-14 02:00:22 3 0 150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特点之神从形生”童心写历(27)
创作焦墨画好的作品,要表现出“出神入化",富具魅力,有灵性,重神似。仍然肃穆庄严,心旷神怡,而且能使观者憧憬万千,看后更加浮想联翩;能与作者共鸣,深受教 更加浮想联翩;能与作者共鸣,深受教益;更使观者潜移默化;难予忘怀,更能传之久远,才是尚品。能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是从实践中得到的精采结论。
试图察自然之精微,索万物之精英,探心灵之底蕴,创优美之意境,要耗去多少心血和经过多少艰辛的历程,才能创造出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
又有“神似,又有传神”。以形写神,而且形与神是联在一起的。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然而有形有神,胸中自有神奇,造化自为我有。其中有个‘我’字。千万不能做自然的奴隶,应做自然的主人|,“胸中自有神奇,造化自然自有我在。 查看更多2020-09-17 10:22:18 12 0 1500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彩石《洞天仙境》,杨增超
2018-03-07 12:58:41 2 0 1499 -
巴古宁创作日记 对话
今日小满,抄诗应景。小满季节,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天气渐热,万物生长,春天的细草渐渐枯死,麦子也将黄熟。夏日思友,马蹄樽酒,山之绿、烛之红,麦秋与梅雨,诗的意象颇堪玩味…………
2018-05-21 08:02:05 9 1 1499 -
徐能凯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清香满湖》,尺寸69*140cm
2018-05-28 21:16:46 12 0 1499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焦墨画与《金刚经》-作者丹青居士;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是清净无为?!督鸶站芬浴坝ξ匏 比媒鼓寰弧=鼓浴捌邮滴藁?,突破“相”障。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繁华过后,归于平静。
繁华过后,归于平静。
中国焦墨画与佛理渊源甚深,这种渊源是天缘,是自然之缘,是与生俱来的渊源,天生存在的某种共性。自古以来,凡大智慧皆可圆通。
从焦墨的色调特征看,焦墨在墨的五色中处于色层的最顶端,与宣纸的白形成两极色。焦墨画技法就是不用水的参与,单靠用笔蘸墨使墨色层次产生差异的中国画。是纯用焦墨去完成绘画过程的国画艺术。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焦墨画以其自身的“朴实无华”,艺术的表现了老庄朴素的哲学思维。这种朴素、朴实的内涵,在意境韵味上体现的是清净、淡泊、庄严。在思想行为上是“致虚极,守静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梢哉庋衔?,中国焦墨画是以单一的色度,“朴实无华”的同一色层变化,演绎中国古典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以朴素、朴实的视像表现对立统一关系的内在精神。中国焦墨画是一门智慧艺术。
《金刚经》是著名的佛学经典。是表述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的核心学说。《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有人将这段话译为:不要去贪看艳丽的物品,让眼根清净。不要去贪听靡靡的音乐,让耳根清净。不要去贪嗅香浓的味道,让鼻根清净。不要去贪吃美味的大餐,让舌根清净。不要去贪穿华丽的服饰,让身根清净。不要去贪想物质的享受,让意根清净。
笔者以为“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执着于颜色艳丽灿烂,声音悦耳甜蜜,味道香浓扑鼻,食物可口松软,肌肤触摸细滑,不执著一切相。文字的译法或有不同,但六根清净却是其基本原理之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胺菜邢?,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经义是怀清净心,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离开一切曾经执著的刺激人心的诸相,以平淡,简约,平和,朴实之心看待世界便是佛心。如果住一切诸相,执著那些刺激人,扰人心智的富贵荣华诸相,便还是众生。大觉者与众生就是这一“相”之隔。破除这“相”墙,消除这“相”障,朴实无华,便“应无所住”。
由此可以看出,焦墨艺术的“五色令人目盲”,“朴实无华”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六根清净”,在原理上是智慧圆通的?!坝ξ匏 庇搿拔迳钊四棵ぁ?emsp;?!捌邮滴藁钡乃枷刖辰缬搿傲寰弧毕跋嗾稀钡姆鸺抑腔?。是自然之缘,是天生的渊源。自古以来,凡大智慧皆可圆通。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是清净无为。
《金刚经》以“应无所住”让焦墨六根清净。焦墨以“朴实无华”,突破“相”障。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繁华过后,归于平静。中国焦墨画让视像六根清净,让人心六根清净。
丹青居士2020,4,3日 查看更多2020-04-03 10:52:53 21 0 1499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中国焦墨画的发展是又有科学又有哲学”童心写历(31)
中国水墨画是科学的,我说:焦墨画“是哲学的”。焦墨画的发展是又有科学又有哲学。有周易、和儒道禅等“高深”的玄学理论,对创作却有很深的助思意 ,对创作却有很深的助思意义。哲学虽属于社会科学,但却是所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晶,是最高层面的、智慧的科学,这与中国焦墨画的哲学思维是相通的。
太极鱼图形是中国焦墨画的“奥秘”,其实,它内涵的哲理乃是中西所有绘画的“道”理。哲学和科学很难分开。是绘画艺术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都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中。
中国焦墨画从理论讲也要用好比例、透视、造型、结构或光影等?!靶匆狻薄耙庀蟆笨蒲А闭苎А盎蛲蒲У姆捶较蚰嫘??!靶础钡哪歉觥耙狻?,就是属性于形的科学内核,那个“意”就是“形神,写正是如此。焦墨画需要科学的实证,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一切正确的哲理都必定是合于科学的,一切正确的自然科学也必定是合于哲学原理的。
-----马培童记 查看更多2020-09-29 23:34:39 17 0 1499 -
2021-01-26 11:52:47 24 0 1499
-
2023-03-09 10:26:17 13 0 1499
-
高亚仑创作日记 对话
刚刚完成的朋友定制的般若菠萝蜜多心经136??35厘米
2018-05-28 11:32:26 12 1 1498 -
巴古宁创作日记 对话
小品三幅
2018-08-14 15:45:31 5 0 1498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寓辩论于其中,掷地可作金石之声!
2019-08-05 07:41:55 4 0 149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论议
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是可还原殷商及以前的文化文明史,亦即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之其一?!?甲骨文非卜辞说”已经出现十余年之久了,但我预测还需三十 三十来年才能流通呵……
按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之思想,现已整理出的6千多个甲骨文字都可以解读的……关键是,一个字奖励5万、10万的,这一下子我就无法解读了?;凰阆?,也就是说剩下的5千来个字就有两亿多到四、五十亿的大蛋糕,如果加上出版发行,那就上百亿……这么大经济利益蛋糕怎么切分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或许先要进行立一个怎么花用经费的课题研究或项目。
能解读、符合中国殷商时期那段历史,甲骨文非卜辞说就可以站住脚了。至于多少万、多少亿的奖励金那是后话了。但是若 不涉及经济利益解读出来的也估计没有人认可的,首先拥有学术话语权者会打死你的……说你是个离经叛道、草根民科之类,不尊导师之教诲,不见学术印刷物的国家类或院科类的出版物……人微言卑与人微言轻到底是卑的原因还是轻的原因哈?!
按我说,譬如:
甲骨文中常见的“卜”字,是表义不同的记事记录的“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同的,所以甲骨文字中“卜”形体构造就很不统一的,一会儿短撇在左,一会儿短撇在右,一会儿短撇靠上,一会儿短撇靠下,或长或短。 “贞”字, 是“鼎”字的特殊表义形体 。 “鼎”上加一个“卜”字 的指事义符表 崇敬先祖的意思。
就这两个字不要堆写论文已经就可以说明问题的,需要问题是不需要用论文式的去堆写的。关键问题是,如果“卜”不是“占卜”的话,那一百二十余年来以研究、释读甲骨文文的甲骨学大厦似乎就得要拆了重建……问题是大厦内的那些牌位又怎么去安放礼敬呢?
通过大量资料了知,殷商人脑子没进水,他们不会用、也不敢用“鼎”这种器物当煮食等日常生活用物使用,也并非是单纯的祭器、礼器,而是代表着一种天、帝、神、巫、王权的象征,所以所有的比较完整的甲骨刻字中都有卜什么紧接着贞什么的出现。至于“钟鸣鼎食”那也能出现在丧尽天良以剥削蚕食黎民百姓的贵族精英群体层了,其它群体不会出现这种奢华的事情。
诚然,自1899年甲骨文问世以来,几代前辈学者对甲骨文研究巨功甚伟,不可磨灭的,但内有许多文字、文义解读和对甲骨文的认识还欠妥,欠准确,欠科学。这是由于晚清民国之季,当时在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前辈以“经学训诂、金石考据”等先入为主的“甲骨文是卜辞说”的认知和主导思想,以及盲从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界定”的“西化思想”胡闹下,使中华民族本有的甲骨文首当其要的释读问题就陷入了“甲骨文是龟甲占卜写辞”的研究困惑与死胡同了,也导致120年来至今将整理出来的6200多个字无法准确的解读和释义,还至文字的本义本源。而拥有、掌握学术研究话语权的阶层,往往在学术象牙塔的圈、层和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研究的堡垒中一框萝卜萝卜一框的打转转。
其实,甲骨文字不是龟甲占卜之辞,是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之观。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在诉说、记录、承载着上古中华文明的一段殷商文化文明史,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鲜活的面孔,字字含情,字字有义。
对“甲骨文”学习时日久了,就会感受到每一字都会说话,每当静夜入寐,似梦间就能听见这些古文字向先生我说话,诉说它们的苦衷……它们,有血有泪,有喜有悲,有欢有愁,有的手舞,有的足蹈,有的金戈铁马,有的河水涛声,有的仰天长笑,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媚显世态,有的争斗不息!
虽然“甲骨文非卜辞说”已经出现十余年之久了,但我预测即是在当今网络传播极快、极其透明公开化和相对的来说重视民间学者研究和言论的“新时代大发展”期中,估计还需三十来年“甲骨文非卜辞说”才能流通呵,因为待“离九运”这一元二十年结束了才能再开新局!一一2020.5.11杨牧青记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0-05-26 11:20:22 7 0 1498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苦功修练,方能成佛》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59)
焦墨画的练习,要一辈子下苦功,焦墨画是创造性的绘画,真正画好是不容易的。 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在枯笔渴墨下功夫。“生而知之 把路子走正;还要在枯笔渴墨下功夫?!吧?、“学而能之”只有学而知之。
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最重要,要特别喜欢画,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竟σ浚禾ぬな凳?,是将来艺术长成参天的大树 ,我的总结还有两句话,练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写总结。画画必须根据创作的需要,去写生,去练功。学无止境,学问也无止境,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
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我画画,对自己的毛笔性能、特点,表现手法、技巧、技法都要深入研究?;鼓钥荼士誓难芯恳潞艽蠊Ψ?,用枯笔、用渴墨要有所认识。如何使用好枯笔渴墨,枯笔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都关系着焦墨画的特点,因此对焦墨的工具运用、技法要进行专门刻苦的炼习,才能 得心应手。
马培童写扵井冈山 查看更多2020-07-21 11:48:28 21 0 149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甲骨文书法浅述再谈
在以往的学研认知和艺术实践基础上,先后有十几万字涉及上古文化和甲骨文方面的文稿已见于网上,关注者甚多。前段时间,录了几段《杨牧青:甲骨文书法浅述》小视频, 频,后又写了一篇《杨牧青:复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假通用字》文稿,其内不断重申这么几点:
一、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都崇尚鬼神、迷信天命进行占卜而形成的文字。今时,对甲骨文的解读,这是一个思想和认知的核心问题,更是涉及到华夏人文化的智慧与愚昧、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一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二、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应是死水一潭,不应是走进死胡同,也不应是高墙大院的特权,应该是一个全民式的、开放式的、阳光性的文化学习、认识和教育传播、普及的事情。
三、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时缺少“甲骨文字体”时,完全可以用“甲骨契刻精神”和汉字的“六书法则”参之金文、简牍文字,去按甲骨文的“笔画契刻意象意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字体的造型艺术。
四、现时代及今后,甲骨文要通过中国书法来焕发青春,恢弘其神采,说到底,这又是一个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如何结论的问题,不是某些权威或专家说了算的问题。还有,所有的《字典》也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奉典不如无典,关键在于我们自性上对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之间的认知是怎样的。种豆得豆,什么蔓上结什么瓜,需要我们从根上去理解。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还是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为好,这样更有利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
五、今时,我所做的这一切,惟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走出庙堂,走出圈层,让它多些大众普识普及化?!?br>以上几点或许不为字字珠玑的金科玉津,然是在当前环境下对整个“甲骨学界”状态一番审视后的心得体会,或谓之独白式的呐喊,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甲骨文”今后发展的一些冀望与忧思。当然“智慧浅劣,无復冀望”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同时,“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薄肮胖泄罄ヂ匚幕费Ч凼墙舛辽瞎湃死嗟慕鹪砍住!薄拔淖质俏幕⒄沟揭欢ń锥蔚纳矸葜?,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薄凹坠俏氖巧掏醭娜粘I罴锹?,是殷商历史的文献资料遗存。”这些论断又是我认为的“金口诀”,经常不断的重复。
上图:这是多种书册影印收录的甲骨片。最早著录在1914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菁华》(编号为第2正、第3反片)。1933年收录在郭沫若的《卜辞通纂》(编号为第512正、第431反片,并有考释。)后《甲骨文合集》收录在第一册,编号为6057正反片。2010年收录在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第19页,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卜辞,分类为占卜记事刻辞,共189字,该书对此片释读尤佳,考释详尽周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1911-1966)提出“王家档案说”(见《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出版.第46页、第301页),但其性质是局限了的,并不是对甲骨文字的功用与本质还原。后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董俭教授系统阐述了“甲骨档案说”的概念,并将“甲骨档案”一词写入大学教材,影响也比较大。(见《我国古代历史档案的瑰宝——甲骨档案》[J].《档案学通讯》.1980.)以及再后来的许多“档案学者”,他们是从档案学角度去认知甲骨文的,没有从甲骨文的性质与定义上入手去解决问题的。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898 -1991)的硕士毕业生四川大学教授黄奇逸(1950年生)在《商周研究之批判辨疑》《甲骨卜字解》等著述中说:“我发现甲骨文不是‘卜辞’,而是‘录辞’,是祭祀问神之后的备忘录?!?br>还有最让人悲感和心痛的是,用准备为老伴治病未果老伴去世遗留的医药费而出书的且被“院科体系”视为“民间草根”甲骨文研究者璩效武(1940年生,太湖无锡人)先生认为“甲骨文不是占卜辞”, 他“认定甲骨文是商王朝的文字档案,它记录了朝廷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办事信息,而绝非什么‘卜辞’”,并对甲骨上的钻、凿、灼痕迹也做出了其独到的解释。(见《甲骨文字辨释》上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给中社科院去函表达了“甲骨文不是卜辞”的重大研究发现,又在世纪之交再次致函李学勤先生,但均未得到明确答复。先生的学说体系,也没有得到学界的任何关注,更不用说讨论了。(见《休闲读品》杂志2012年01期,作者:简直,及《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璩效武先生印象——当潮湿的心生起时您对文化人有何感想?》一文(艺界报公众号.2019年11月11日)
当然,如今还有一些甲骨文爱好者,乃至具备专业性的“学者”也持“甲骨文不是占卜辞”的观点,他们从民俗风闻、科学考古、天文星象、文字构造、词句体例、旁侧引证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的也是有条有理,多见于今日头条、微信公众、新浪等网络上,读来令人启思不少,从中也证明、鼓励了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是有春天的希望的,时逢待令,相信甲辰过后,甲骨文不是占卜辞的观点和理论将更多的见行于世!
从殷墟安阳及其它一些地方发掘出土的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不是商王朝因占卜而产生契刻之辞,不是卜辞。
甲骨文不是三千多年前殷商人愚昧的、落后的、原始的、宗教的、血腥的以崇尚迷信、崇尚鬼神、崇尚龟卜、崇尚活祭……的对事无巨细、事无大小都要“凡事”进行灼龟占卜吉凶而契刻的文字遗留!
《尚书·周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蔽┳?,不仅含有唯一的意思,而且在商周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寓意着对上天、对先祖、对苍生的承诺,如同我们现在的庄严宣誓,非常重视的。后来周代许多青铜器铭文上起首第一个字就以“隹”来说事。
春秋时期的孔子之前,老百姓是没有读书机会和权力的,文字、书册、礼制、土地等都掌握在王朝的“王庭”之中?!安帷笔堑笔蓖醭ㄐ惺褂玫闹衲炯蚓??!暗洹笔恰安帷敝庖恢旨渲匾募鞘录锹甲柿希ㄊ榭婕案嗟拿孛芪淖?,如同现在一些“国家重大图书工程项目”出版的书册,或一些机密内刊一样,社会一般人是无缘阅读或购买的。
典,殷商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正就是这些重要的“典”,它不仅具有记事记录的重要性,而且还有有礼法典章的重要作用,所以甲骨文字形就构造出双手捧供“册”的示意和形象,且线条如同香炉插的香一样,又如同我们在案几上摆上贡品去叩拜先祖一样的重要意象。
《尚书》这句话完整意思是,周王朝建立还不到20年的初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在摄政期间以“周成王”的口吻对残留的降周“殷商士人”说:“你们一定要知道,你们的殷商祖先,是有‘册’记载的,记载他们的历史与功过,这也是他们有文化教养的表现;也有用‘典’去记录他们重要的礼制法令,典范、明示后人的;因为你们的殷商祖先是有文化、有礼制,所以才能革故鼎新,战败夏王朝的‘桀’,取得胜利,建立商王朝……后来你们的殷纣王‘帝辛’昏庸无道,才被我们周王朝给‘潜天行道’的取代了,这是天命?。√烀盐?!”就此不多说了,要详细讲夏、商、周的这些历史和故事,几十年也是讲不完的,有关“甲骨文非卜辞说”可参阅我的相关文稿便是,慧者可自鉴。
甲骨文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是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临摹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若真正进入甲骨文的书法创作时候,“艺术”的基因在激变、在催使,“临摹”的思想、意识往往就不能对“创作”的艺术起主导、决定因素了,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法创作是一个人的心性、品性和平素的文化学养积淀、艺术度的理解深浅及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综合感受、体悟的艺术升华与飞跃,不是技法、权力与职务或其它外在力量说了算的!
今天我们看,殷商甲骨文契刻者正是悉心的、精心的进入了文字刻画状态,有些契刻精良精彩的刻辞,是一种“人天一合”的境界,他们(所谓的“贞人集团”)没有为了什么展览、比赛、奖金或争取什么社科基金资助著册出典,或者权力与职务的勾心竞争……等等,所以“贞人”契刻的文字不能被今时大多数的人理解且看起来总是那么的幽深幽妙,犹似天生之物是也!
图片
上图:平时我已有了微信随记随发的日记习惯(截图)
就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当今及今后,若不解决思维、思想、认知和方法的问题,那所得的“结论”只能原地踏步或不得不进入圈层壁垒、学术裙带关系的死胡同!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研究必须要建立新的认知,构建新的解读方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激活甲骨学研究体系,跳出象牙塔,走出卜辞阴影,打破院体学术研究垄断和一言堂的不良现象,清除、防范学术研究及社科项目腐败,让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群体、队伍活跃起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优势!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书法创作必须要走出、挣脱老一辈甲骨文书法家那种“取法金文篆意笔法”的书写方式,回溯到“甲骨契刻精神”的本源上去,重新认识甲骨文字当初先用毛笔朱书后再契刻的一些特性,激发、焕发甲骨文字本有的青春与神采!2020年5月29日杨牧青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1-05-30 15:18:44 14 0 1498 -
嵇境雷创作日记 对话
喜欢的私聊啦
2017-11-03 21:25:35 2 0 1497 -
于永强创作日记 对话
最新作品(和谐)50X50
2018-04-14 06:03:18 4 0 1497 -
田光荣创作日记 对话
田光荣国画,四尺斗方《大吉祥》。
2018-04-22 20:37:15 5 1 1497 -
赵国毅创作日记 对话
甘南农村所见
2017-11-25 19:53:13 10 3 1496 -
粟盛林生活日记 对话
给深圳华为员工学国画第二期学员进行国画培训!苦中有乐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01-22 11:28:08 1 0 1496 -
2018-03-14 12:22:53 9 0 1496
-
2018-08-14 20:51:51 3 0 1496
-
2019-03-12 11:08:36 14 0 1496
-
2019-07-31 08:09:21 14 0 1496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干裂秋风,苍韵庄严--评鉴画家马培童的焦墨造像艺术。
自古至今,笔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常见墨法有浓、淡、干、湿、枯之分,宾虹先生更总结有七墨之法: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 之法: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积墨、宿墨⑴,其中焦墨是众多画家探索山水画之重要笔法,如张仃先生一生都在探索焦墨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当代画家马培童独辟蹊径,其以石窟佛像为主体,融合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等元素,创造了别开生面之焦墨造像形象。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件遗产之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存证。
在一千多年的敦煌壁画之中,其历代佛造像皆以线造型为主流。在有恭敬心的艺人之手中,庄严是佛造像最重要的特征,麦积山石窟及青州造像中虽有微笑之形象,但亦不失庄严。从历代的佛造像绘画可以看出,以墨淡意雅为主流。马培童九十年代即师从张仃先生研习焦墨,一直对焦墨情有独钟。其探索把多应用于山水画创作中的焦墨笔法,尝试用于石窟造像写生,紧紧抓住佛造像之“庄严”特征,以形传神,所绘之石窟造像肃然而庄严。墨色黑白分明,虚实相间,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探索是传统佛造像绘画艺术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探索精神是有功德的。其焦墨造像艺术,特征有三:一是线质苍润。石窟造像皆高大、庄严,让人站在面前悠然产生尊崇之感,这种环境、空间而产生的“气场”形之于笔端,就需要沉稳、厚重的线条来表现。当代美术教育家卢沉说过“画线要像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⑵。马培童独创的“刻石皴”线条用笔沉稳持重,或涩或拙,厚重质朴。其一反人物画线条外轮廓线重,内侧线条较淡之特点,而是以形为导向,在结构线内蹭擦或有厚重之线,形成虚实相间的块面,使整体造像形象更为突出。二是以形传神。如北宋韩拙所言:“用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且浊” ⑶。传统佛造像多以线造型,少墨多晕染,以墨分阴阳。如何处理墨多而画面不浊这个问题,马培童探索以外轮廓线加蹭擦“挤”出形态。不同于西画那种追求明暗的复杂描写,这种以线、蹭擦块面而构成的佛造像,用墨虽多,但形神兼备。如其创作的焦墨作品《龙门石窟》,其毗卢舍那佛造像造型准确,显圆满相,以形写形,更具有摄受力。三是民族绘画元素的融合。中国画的焦墨笔法只是表现绘画的工具,而绘画如何把石窟造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马培童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融合多种古文字、岩画、石刻等民族语言元素,统一到石窟造像这一主题上,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作品,都有非常好的呈现。近年更是跟随国家“一带一路”的步伐,在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做了大量写生,这些“造化为师”的写生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其焦墨造像艺术语言。
马培童真诚淳朴,勤奋执着,勇于创新。在当前美术界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⑷的大环境下,坚持学古不泥古,行万里路坚持写生,其足迹早已遍及了海内外。从其创作出大量的焦墨艺术精品可以看到,这种执着的求索精神是值得随喜的。其在日志谈到这种探索精神就是一个字:“熬”,如其所言:“在我这几十年的焦墨之路上,熬,是我对焦墨艺术的修行。熬是能量积蓄。熬是对艺术最好的磨石。熬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释语有: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纵观国内画坛,马培童不仅在焦墨造像艺术独树一帜,另在古村风情、胡杨图、经典山水画焦墨再现等方面亦有诸多探索,当前因循守旧者居多,这种积极探索的画家还是少有的。相信这种“熬”是值得的,这种探索已在中国画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创作硕果累累,也是其发心的最好回报。
诚愿马培童的焦墨造像艺术探索能形成理论体系,结合其写生实践,能独立画派。并祝身心康泰,越来越好!
作者:周晶,号子彦,《荣宝斋》杂志社特约编辑。美术研究、评论。佛学博士。 查看更多2021-01-11 15:30:28 18 0 1496 -
李小建创作日记 对话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17-12-20 11:50:37 3 1 1495 -
胡记领创作日记 对话
精品六尺工笔欣赏
2018-01-14 11:28:30 3 1 1495 -
潘宁秋创作日记 对话
弥勒·福
四尺四开、四尺四开2018-03-18 01:20:36 4 0 1495 -
鞠国文创作日记 对话
我的工笔画《池旁情趣》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08-30 17:32:42 11 0 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