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宁收藏日记 对话
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可以滋养心灵的,勇强和他朋友都是画油画的,一个画写实,一个画抽象,男的坚持画画的比女的还不容易,因为除了爱好还肩负了养家的重担。这是他们的作品,有喜欢的可以收藏
2021-08-03 11:32:36 24 0 1485 -
雅涵一一主人凤喜创作日记 对话
这2副国画花鸟画,是我回老家应朋友之邀而画的,朋友塞给我2万元,朋友说拿去装裱的时候,装裱师傅说很少见到这么好看的画了。感谢支持,给了我创作的自信。
2022-01-21 11:48:17 12 0 1485 -
田君才创作日记 对话
近期作品(四尺三开)
2018-03-03 05:19:56 4 1 14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书法鉴赏:释放公正忠诚的初心,去掉自私丑恶的本性;
名称:忠诚的初心
规格:50cm×100cm/5平尺
款识:无产阶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释放公正、忠诚的初心! 资产阶 、忠诚的初心! 资产阶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虚伪的善掩饰自私、丑恶的本性!己亥初冬杨牧青于京城。
附议:这个世界,在佛陀眼中看都是大悲大苦的,所以劝一切有情众生要离苦得乐;在孔夫子眼中看都是纷乱争斗不合乎规制的,所以致力恢复周礼而不懈努力;在耶稣基督眼中看世人都有罪,所以要去向上帝赎罪并等待末日的审判;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太祖眼中看都是我的,于是就不断的在扩张与巩固中交错,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帝国与盛世!
这个世界,随着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但在马克思眼中看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以他才论断资本主义从头到脚都流着肮脏的血;在孙中山眼中看是缺少三民主义,缺少天下为公,于是就革封建王朝的命;在毛主席眼中看是广大人民被三座大山压住不能幸福生活,不能平等,所以要建立新中国,打破万恶的旧社会,自力更生,坚苦奋斗以除旧貌而敢叫日月换新颜!
这个世界,随着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迈进,在习总眼中看人类命运是共同的,是应该要一体化的,前途光明,谁乱搞,谁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谁就是大罪人!
这个世界,在艺术者眼中看是多姿多彩和五光十色的。在真正的书法人眼中看,其实文字是可洞悉一切的,所以要倾情善待书法给艺术人的恩赐,认识人类文化,探究世界文明,似乎也可以先从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乎?!一一2019年12月26日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4-28 19:21:03 6 0 1484 -
鉴藏文化创作日记 对话
《胡画胡说——卅又三》铁饭碗是堕落的温床。
铁饭碗是堕落的温床。
高师名徒,名师未必高徒。
做古人的今人,做今人的古人。
少名闻于老为才,老名闻于少为修。
大痴如春,仲圭似夏,叔明若秋,迂公 似夏,叔明若秋,迂公即冬。
学古如登泰岱,唯叹山高,不觉他日临巅,一览众山小。
雅俗共赏所谓的赏未必是懂,起码对俗而言如此。
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矛盾:谁都想成为剥削阶级和谁都不想被剥削的不可调和性。
好的艺术向来不缺买家,只是“艺术家”们太胡闹……你又不是皇帝,没穿裤子就是没穿裤子,耍别人最后只能是耍自己。
元前山水、明前花鸟不可力学。不可之因在形技,知其格,不似而似。元后山水,明后花鸟穷究方可。所以可者师其迹,遗其貌,似而不似。
画之势当如作字,有立定精神关节处,纵横开合皆赖于此?;蛭?,如觉斯涨破淋漓;或为笔,如山谷长枪大戟;或为点,如京兆似鼓奔雷。
言、文、书。言在如瀑似溪,见醍醐灌顶之效。文在如泉似潭,有拨云现日之能。书则如江似海,当有源有归,非发人深省不为。
融斋言:“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必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苯袢耸椴煌钢剑恫蝗胧?,而书离变,皓首穷精,终在门外。书印首在骨气洞达,笔刀间可见筋骨血肉,不在肥瘦朱白。
画家有时候就像厨子,只有口味的选择,没有优劣。当然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好在口味的选择没有雅俗之分。
古画论骈词韵调多做玄虚,为尽美而失善,繁复冗杂,于今日可读可用者甚寡。其载画家亦已失其真本,所云即如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今日好学者,当明其就理,莫做食瓜之呆汉。
老缶、白石难能同徽宗甚至溥儒的审美品格相论。前者是根植于民间,后者则是皇家高品,庙堂江湖之别。如米勒、梵高比之于达芬奇、提香,然各有至理,非类优劣。
某日,于高厅阔廊见叔明、穆倩绝品,知山樵非此一般面目,青溪亦润泽可喜,不可名状,惊醒,以笔图其形容不能及,仅得大略或些许细节,尽皆平常难见之妙。复醒,方知梦中梦,依稀有此梦而已,唯留余叹。
中国艺术一直在审美需要的引导下不断呈现金字塔形式的平民化,从皇家专享的唐吴李阎韩,到顶层士大夫的宋苏文王米,再由赵孟頫转到边缘士人元明四家,再到清民的市民阶级,再到今天的下层社会。艺术是普及性质的,审美的意识也如此,在高度上难及以往任何一个阶段,这亦是不断平民化的一个弊端。
近来复攻传统山水,择清吴历山水册,其作苍浑古拙,雕琢成朴,如其书格,出入东坡,而能随活自然,非四王可比,如僧中髡残,更见平和。古人一树一石居之得当,安之合体,如有节而生律,以历代画论品读验证,知其所论所画非止于个人言行唯一,且互通共证。
古人不泥古,范宽:与其师诸人,不若师造化。南田:明瞭静深,足驾黄王而上。石涛:理法本无传,古人不得已。邵梅臣:荆关以前无画谱也。戴熙:我与古人,同为造化弟子。我辈何须妄自菲薄,为奴为婢,甘做池中物。
真佛在摩诘,不着其相,言皆大乘,做狮子吼,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丈夫所为。如今世界,少有真僧,魔说着佛衣谤佛法,就在今世。为画更甚,赖“佛”吃饭,去佛日远,毁佛日深,尽是狗肉名利羊头书画,可怜可鄙。我辈当此道,备此功,有此心,且向有人行处行,我若有法,泽于天下,施受皆慧,无量功德。
昔李公麟为画,自言骚人赋诗,吟咏性情,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迂公自谓其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古人存此高格,何有名利之思?宣和画谱载:孙可元,不知何许人,无心于物,聊游戏笔墨以玩世。真高士幽人,世间来往,何须俗名作累。
赵文敏公曾濡墨临颜、柳、徐、李诸帖,即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北,不无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问何以能然,曰:亦熟之而已。其幼年喜临智永千文,此格下二王远矣,是其一生所累,虽精通众家,终未能脱,不能化故。其得海岳《壮怀赋》一卷,中缺数行,因取刻本摹拓,以补其缺,凡易五七纸,终不如意,乃叹曰:今不逮古人多矣。遂以刻本完之。公性情平和,中庸不特,虽似却无米家态度,难于意态翔动,风姿超拔。然于艺事实谓全通之才,诗书画印,四艺呈素?;纾沙录?。书兴两朝,馆阁之本。印启浙皖,风雅独居??晌轮蚓妥影褐?,国之艺事,由此备矣。
着:赵之谦,李瑞清,高邕,任伯年,王一亭,吴待秋,陈半丁,陈师曾,李苦禅,李可染,钱松岩,陆俨少,傅抱石,唐云,陈大羽,石鲁,胡小石,张大壮,程十发,沙孟海,林散之,陆维钊,诸乐三,黄秋园,胡兰成。
着而不着:吴昌硕,虚谷,陈子庄,齐白石,潘天寿,郑孝胥,于右任,何绍基,马一浮,翁同龢,康有为,沈曾植,徐生翁,陶博吾,弘一,良宽,刘海粟,萧娴,游寿。
不着:蒲华,黄宾虹,萧龙士。
不着而着:关良,朱屺瞻,吕凤子,谢无量。
古而今者无非五着:着相着法着古着我着空。
今之书画难离老缶、宾翁二家,如其不离青藤、思翁?;链?,古今延变,当由此出入可也。出知其往,入知其来,势如接力,于前人驻处起脚。否则或安藩篱,偶取出墙之杏;或入外道,成就自我毛皮;再或反古,乐为肖祖子孙。中土本性,谦卑重古,不好自出,有本可依,不作杜撰,久传不谬之因。知古人甘为垫脚之石,忌成迷眼之沙。前有古谓承,后有来谓开,真法必有衣钵,法布后人。李日华论画:“梅沙弥临荆,荆又仿自唐人,乃知绘事惟创意之难,如其成就,今古相师,殊不讳也?!彼甾筛允幔嘤小凹茸恿傥挠肟烧婕!?,某人学某人临某人仿某人笔意大概而未能,环环相合,或成九连,难能脱离,融汇其间,通古达今,或可名于千古,所谓传统链。
文——崔大有 查看更多2020-05-30 11:26:23 8 0 1484 -
2020-08-06 16:34:33 8 0 1484
-
已认证2020-08-10 10:31:41 7 0 1484
-
甘庆琼收藏日记 对话
《万盛花园酒店》,应用到商业中的书法。
2018-10-27 16:36:30 5 0 1483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创新之路回顾、龙门石窟写生创作、 丹青居士写《马培童传》
世有创焦墨刻石皴者,马培童也。童号守一,江北徐州人。童少时,母贤授以绘理,始闻魏晋、唐宋。稍长,能勾先贤,图林泉。尝折枝为笔,以地为纸,所 尝折枝为笔,以地为纸,所绘者或稚嫩,或苍古。邻人赞曰:神童也。
比冠,遍访名师,博通绘史,日记数百言,好陆探微,吴道子,继而读老庄、佛禅。江南奇之。
京师太学,有张仃者,大贤也。闻童天资聪慧,知其志在丹青博史,乃收门下。童朝夕问道,专工焦墨,经年汗湿墨斋。曰:市人为利,某为传承也。
成祖元年,试礼部。方时御史督绘事。主司云:“以何图之”,童出《焦墨论》。论曰:“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谓中国古法也。焦墨笔性在线,然焦墨需点、线,面之融合,吾以为‘线’法多矣。如笔线、指线、竹线。如张藻,如高其佩,如潘天寿。落墨有奇、丹青自如,颇现骨力。勾线未必苛求书法功底,苛求则限制。方法越多,用线越多。焦墨或有图变”。主司闻之,惊曰:治画之贤才也。乃荐翰林。
四年六月,童入港,募天下英才建画院。时有京师及各洲府贤者数百闻之,赞曰宏图大展,齐聚港府。童喜曰:事可成矣。
五年九月,或曰异邦柬埔寨有吴哥窟,其巨幅佛刻,与中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并世称奇,乃天下奇观也。何不前往一摹。童久有此心,欣然而往。
至吴哥,见窟方圆百千,石像无数,斑驳高古 ,伟岸雄奇,大喜过望曰:“吾师也”。留数月不去,绘像百幅,创皴法,异于历代先贤。礼部拜曰:刻石皴法也。
宣宗六年夏,礼部司官访童。问童:数十载焦墨,乐也,苦也。童曰:天将降大事于斯人也,吾习绘事,乐其中,苦心智,创皴法,非为金钱,为传承华夏文化遗产也。
石园曰:古人称皴法有奇者为大师焉。童于焦墨一技,矻矻以求,创刻石皴法,乃天下奇才尔。其佛造像,斑驳高古,慈悲为怀。其胡杨系列,焦若游龙。其山水系列,繁皴密点。马培童,一代焦墨导师也。
丹青居士
2019.7.2 查看更多2019-08-03 13:31:35 12 0 1483 -
字画代理威977805476创作日记 对话
红色画家魏鸿、当代著名肖像画家、他所画的肖像大部分是当代伟大人物
2023-05-06 17:55:30 12 0 1483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意境式盆景欣赏
2017-12-15 15:10:31 5 4 1482 -
罗杰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烟云叠嶂壮山岳》罗捷
2018-04-22 20:16:52 3 1 1482 -
张仕森收藏日记 对话
《美丽黄骅 燕赵情韵——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美术名家邀请展》专集作品拍照正在进行!大咖云集敬请期待!
2018-07-25 18:15:55 7 0 148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探清黄河流域山山水水 明白华夏文化文明万年史
引言:只有懂地理风水、会观天文星象,再加古文字、古图符正确释读,正确应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才能真正的能够弄明白上古中国史!其实,像左丘明、司马迁 左丘明、司马迁、刘向、徐整、司马贞、邵庸、吴承恩、马骕等这些人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全才奇才!
近当代的考古断代不一定完全准确,参考要慎微细判!所以,我提出并力倡“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和“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以期共鸣,并说“梳理上下一百万年的人类上古文化脉络,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导,探析世界文化文明的来龙去脉,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的观念,亟需改变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准确欠妥善的观念!”一一杨牧青随记(详见本号内相关的上古文化文明研究文稿)
另,青海湖、扎素湖、罗布泊这些都正好是上百万年的事情呵!葫芦河是习俗称名,它也就是过去的姬水,因周人而名之姬水。六、七千年前的轩辕黄帝就出生在附近(今六盘山东南到崆峒山至陇东一带)所以黄帝幼青年时要去平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后来又在庆阳与岐伯问答而出救世惊世的内经呵!从卫星三维地图上看,这个地方也就是九龙河上游与葫芦河上游交汇处的那一块绿地,又所以才能在其东北才会有石峁城遗址,在其西较远的地方有昆仑之帝宫,因东边那会儿还是水漫地,三门峡以东的中原及整个华北平原的沼泽、海水未消退,西部是高山,又正是早先三万年前燧人氏在祁连山观天象定极位的地区,也就是上古天文台和祭天的地方呵,再向西就形成了印度河文明!后来也就在其东南有了黄帝陵墓,在黄帝陵西北面的正宁县又有黄帝衣冠冢!
天地有大穴,每穴必有伏羲、黄帝及至毛爷爷这样的人物出世,全球108个大穴位的出水口,从我目前找寻看,中国占了绝大多数!三万年前末次冰河期结束后,地球上的河流、山川也趋于稳定,劫后余生的极少数人开始觅生,燧人氏时代开启,从高原、半山腰的洞穴中“下山”,四面八方的游走,因为那时各个地方不要居住证,也没有城市与农村的“非x籍”之区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事实上,古人类是“择近水、依山塬”而居的,像“西安半坡遗址”地形地势地理一样!只有弄清楚黄河流域的山山水水与风水大穴位的出水口之宝地,华夏文化文明的万年上古史就明白了!长江虽比黄河形成早50多万年(个人意见),但其文化文明是后生的。其实两三千年前的古史书,如《山海经》、《竹书纪念》、《左传》、《史记》、《春秋纬》、《乾凿度》等典册记载真是没有哄我们的,而是后人没弄明白史书且思维认识和解读方法出了严重的问题而已!!一一2020年3月11日杨牧青再记于京华
小知识:
长江: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直至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至180万年时,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人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形成了现在这么一条河道。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一条大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按今人统计说,近2600多年内,黄河改道多达26次。实际上,4000多年之前到先夏大禹治水的这一段时期内,黄河从东南角大拐弯处一出三门峡至洛阳地段后,就是各处漫流,是没有固定的河道,中原地带及华北平原除泰山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域之外,其它区域到处都是沼泽和海水还未消退完的状态,所以自先秦有文字记载的来说,洪水泛滥与治理河水就成了中华民族又一个重要的精神典范。 查看更多2020-03-12 09:40:40 9 0 1482 -
陈刚创作日记 对话
由浙江神仙居到山东红河湿地一路采风戏墨,忘却了凡夫琐事,点点笔头残梦依然跳出三界外了。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奈何老婆管红尘,人间烟火不绝修。2020-11-09 15:50:13 5 0 1482 -
刁振家创作日记 对话
大家早上好,欢迎斧正!
2017-12-11 06:59:19 8 5 1481 -
吴景砚创作日记 对话
吳景硯新作四条屏国画 主题如画 欢迎垂询
2018-01-10 13:43:53 7 0 1481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奇石瓷画《幽谷烟云》,杨增超
2018-03-13 18:40:37 3 0 1481 -
马新荣创作日记 对话
忠诚卫士雄风,犬系列作品欣赏。
有人问我啥时候买画便宜,我说中午便宜,早晚会涨价。哈哈
马新荣2018-03-31 20:28:52 6 2 1481 -
潘宁秋创作日记 对话
《峥嵘岁月》
四尺四开69cmX34.5cm2018-04-02 14:44:47 5 1 1481 -
张杰栋创作日记 对话
张杰栋国画作品,《梅园写生》。
2018-04-17 12:52:49 5 1 1481 -
王根权收藏日记 对话
唐孙过庭【书谱·学书论·第十三章·学者茫然】译文(摘自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一些学书人,受错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在崇古尚古的学书思想左右下,对一些古人所谓的书学言论不但信以为真不予怀疑, 疑,而且还继续传颂。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同样如此,仅仅学得了古人书法艺术中的一些皮毛,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在那里极力奉行。古今相去的时间太久远了,古人所说的那些话自身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说,单就那些话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已经不可能询问对质了。对于古人的书论,看到的只是不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没有看到,但相信其间会有人对书法的真谛有所领悟。虽然没有见到,却不排除,也许是他们太多的保守,将其视为秘诀不予示人。受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误导,一些学书人找不到学习书法的方向,不掌握书法学习的要领和方法,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只看到那些书法家成名之后的诸多好处,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弄不明白他们成功的原因。
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查看更多2018-04-25 14:34:07 8 2 1481 -
已认证2019-05-02 16:51:24 19 0 1481
-
陈新兴生活日记 对话
将军画院举办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港奥回师二十周年展,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多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画家协会刘俊京主席在百忙中关注,鼓励、厚爱真诚,感谢2018-03-12 11:50:40 5 0 1480 -
2018-05-04 13:56:33 5 1 1480
-
欧凯歌创作日记 对话
紅梅四五朵,麻雀一两只。閑看漫天雪,猙獰到幾時!(自作打油)
2018-05-11 16:56:11 8 2 148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挥毫焦墨,一生清雅》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78)
我的焦墨画龙门云岗石窟,以细密、精致,有工笔用笔,但细而不繁杂,有小写意用笔,而不匠气,有大写意笔法,这些粗细的笔法、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 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表达石质力量感,对客观景致的描绘和佛像主观情怀。
在细密描写中会不知不觉地沉缅在技术的细微之中,但不忘整体,塑造了精神层面的表达,过分强调技术,笔法,和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既要重技,更要重道,深谙其理,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的画面效果。
我正在稳步前行,进一步探索细密石窟的奥秘,追寻精神与技术的完满统一,追寻作品更为深远的意境,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和艺术表现特色、带有强烈的符号色彩和有严格的规范。这种语言承传着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有者自身无可替代的美感。但是,要有一定阅历或对传统文化继承和理解,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
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艺术语言 ,周密,有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马培童写扵北京工作室) 查看更多2019-02-03 09:37:50 18 0 1480 -
孙玉双收藏日记 对话
我收藏的佛像,喜欢的师兄可与我交流,兴艺商城也有展示
2017-11-21 09:16:01 8 2 1479 -
田君才创作日记 对话
新作品
2017-12-24 17:15:56 7 3 1479 -
冯保民创作日记 对话
一些人,画,画得很细致,谓之深入描写。其实不然,因为细致未必深入,深入未必细致。(王肇民语,冯保民画)
2017-12-27 22:45:22 4 1 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