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4 16:40:50 11 0 1203
-
2023-08-06 18:32:12 12 0 1203
-
2019-09-06 08:57:42 3 0 1202
-
2019-12-16 15:02:35 10 0 120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中国甲骨文播化世界——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彰显中国甲骨文的文化魅力
网视资料第三辑?实践篇?共3段 2022.10.05 中国北京
Yang Muqing: A World of Oracl g: A World of Oracle and Bone Inscriptions in China——Displaying the Cultural Charm of Chines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nline Video Materials Volume III ? Practice ? 3 sections 2022.10.05 Beijing, China
海内外热爱文化事业的有识人士和喜欢中国甲骨文书法及其文化的朋友们,大家好:
Distinguish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who lov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friends who like Chines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and its culture
首先,我们先欣赏两张珍贵的图照,一张是杨牧青的原创甲骨文书法作品,一张是“甲骨文刻辞”高清放大图片(来自网络,据悉源自“旅顺博物馆”藏片。)
视频:https://v.qq.com/x/page/y33580kei35.html
第10段:根据前多期“甲骨文书法”讲述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做好“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工作,我以《中国甲骨文播化世界——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彰显中国甲骨文的文化魅力》为主题,将展开本系列的内容分享。
在前多期中,我围绕“全球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全球行”进行了《第一辑?开篇词?6段视频》、《第二辑?旨归论?3段视频》内容分享,根据网络数据显示,反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第三辑?实践篇?3段视频》中,选择性的讲述一些甲骨文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问题,期以海内外更多热爱、喜欢甲骨文书法的人,能够建立起对甲骨文书法及甲骨文(甲骨学)的学习信心力和学习知见力。
当然,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统筹协调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政策鼓励下,我也开启了“杨牧青甲骨文书法线上线下课程示讲”系列,并在“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的思路下,撰写了几十篇、十余万字的文论,逐字逐文的讲解、示范,至今录制了千余段短视频,正在编著《小朋友识写甲骨文》(10多万字)、《甲骨文基本知识问答100例(暂定)》(15多万字)、《甲骨金文书法作品精选》(10多万字)、《华夏之源》(30多万字)、《神州之脉》(25多万字)、《中华之本》(25多万字)等书册,计划陆续推出,为进一步弘扬甲骨文书法铺就相应的、坚实的基础工作。
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理论和实践必须要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否则就会陷入“无明相状”。
有的人的学科、教科式的理论很强,讲的头头是道,说的有鼻子有眼,可惜对书法的艺术实践,是很薄弱的,甚至不懂书法是什么,以为拿起毛笔写字就是书法,以为拿起毛笔照着甲骨文字的形体描画就是甲骨文书法。实际上,甲骨文的文字书写特性,会让人感悟、感知到它的魅力所在。若不注重书写,照本宣科那是不行的。
有的人的书法写的很好,基本功底扎实,就是不会写,或不注重甲骨文书法实践及其学术理论研究,从不涉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系统书写与训练,在传统的秦篆汉隶、“二王”和欧、颜、苏、米等书法展览比赛风潮之下,谋取一些权位和名利,丢失了中国文字的书法艺术之根源,缺失了许多的汉字艺术的智慧灵动性。
这两者的现象都是不正常的,都是因为思想、认识、方法和学习态度不对造成的。究其因,就是“无明”造成的。所谓无明,本为佛学经典的名词概念。意思是,无明为烦恼的别称,不如实知见,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参见《佛学大辞典》)。
无明,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之一,也就是心的作用,称作“痴”。那么,扼要的讲,无明,就是对事物、对世界认识不清楚、不明白的一种状态,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
所以呢,我们学习甲骨文、学习甲骨文书法,才能破除这种无明相状,这样才能有很好的知见,才能有很好的感悟 查看更多2022-10-05 12:54:30 5 0 120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款识:戌嗣鼎 殷商晚期
规格:45cm×68cm/2.7平尺2018-07-17 15:15:37 7 0 1200 -
曹集珪创作日记 对话
知天命怕过年;
小时候过年,粗布新衣,心中幸福无比,吃着干净的鸡鸭鱼肉,喝着天然的纯净水,大年放炮仗是欣喜的奢望,家人多团聚亲情比天高,我的年,我的年,七八口的家过年用不了一百块。
当我长大了以后 大了以后,伙伴们各自漂泊,偶尔还有问候,聚会,在外的经历与结果不同,见面的寒暄,总觉得那已是敷衍,当年谁教我们富贵不移,嘴上说着要尽量多相聚,心里滋生着不良的信息——见面就攀比!我的年,我的年,装门面,心里不爽还费钱。
到了现在时候,日子没有自由,忙的头破血流,身边没个交心的朋友,谁说友情超越岁月永不变,不信你试试艰难岁月谁会帮,也会让你明白富到深山有远亲,穷到街头无人问里面的深刻内涵与无奈,无用之人就没交情可言,我的年,我的年,怎么过!
难过,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也就这么过——
天理循环道德昭,
我心独立任逍遥,
笑看轮回音踪缈,
自娱自乐自飘零。 查看更多2020-07-05 17:28:02 9 0 1199 -
刘克文创作日记 对话
为深圳福田区义工社团而题!
2017-12-10 23:39:33 8 2 1198 -
2018-04-10 08:32:59 5 0 1198
-
董献省创作日记 对话
一幅《鸿运当头》画作,意境幽远,暗合风水。用于家居装饰画中有着开财运、聚气运、升官运的美好寓意。
2020-02-20 08:57:04 3 0 1198 -
2020-06-17 21:32:59 11 0 1198
-
2020-08-26 10:32:44 4 0 1198
-
13576038113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人杰地灵,作者陈枚,规格130*65
2023-08-13 19:18:11 4 0 1197 -
杨凌生活日记 对话
感谢藏家收藏我的作品!
2018-03-20 04:57:55 4 0 1196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李亚南书画工作室作品 《中秋赏月图》,160×70cm
2018-04-29 22:18:08 2 2 119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名称:甲骨习书《不同的龟甲契刻风格书作时亦多变化》
规格:50cm×100cm/5平尺
款识:不同的龟甲契刻风格书作时亦多变化。按此三块甲骨文,前后约相差二百多年之久,前者纤秀,后者豪迈,有一个比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书时予复加强。杨牧青。
附议:以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巨著"《甲骨文合集》及至《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字典》《甲骨学一百年》等百余册籍为例来说,至今几代"甲骨学"前辈、学者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其功甚伟,不可磨灭,但内有许多文字、文义解读和对甲骨文的认识还欠妥,欠准确,欠科学,未达其本义本源处。
这是由于晚清民国之季,当时在孙诒让、罗振玉、刘谔、王国维等前辈先入为主的“甲骨文是卜辞说”的认知和主导思想,以及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界定”的“西化思想历史观”灌输下,使中华民族本有的甲骨文字首当其要的释读就陷入了“龟甲刻字”研究困惑与死胡同了,也导致120年来至今将整理出来的6200多个字(见《甲骨文字形表》)无法准确的解读和释义,还至文字的本义本源。而拥有、掌握学术研究话语权的阶层,一言拍堂,往往在学术象牙塔圈层和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研究的堡垒中一框萝卜萝卜一框的打转转。
其实,甲骨文字不是商代的龟甲占卜之辞,亦即力倡的“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上世纪50年代时"院科派"甲骨文研究大学者陈梦家先生曾提出"甲骨文是文献档案"的观点,可惜被甲骨文是卜辞观及其学术氛围的大洪流给冲刷而去了。十多年前,"民科派"太湖璩效武先生研究后提出甲骨文不是卜辞,但是其对文字、字句的解读方法和结论,囿于一定局限性,无大的思想之识,只见亮光闪现,未成光芒,阅璩先生履历实为悲感!时下,甲骨文研究名流宋镇豪先生似乎也意识到了甲骨文不是卜辞的这一问题,而宋先生勤于大数据的科学的进行"甲骨掇合″是功显著的!
其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在诉说、记录、承载着上古中华文明的一段殷商文化文明史,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鲜活的面孔,字字含情,字字有义。学习时日久了,就会感受到每一字都会说话,每当静夜入寐,似梦间就能听见这些古文字向先生我说话……它们,有血有泪,有喜有悲,有欢有愁,有的手舞,有的足蹈,有的金戈铁马,有的河水涛声,有的仰天长笑,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媚显世态,有的争斗不息!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7-06 17:04:10 3 1 1196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的理智造型”童心写历(48)
焦墨画的观察方法是心法、悟性、激情相结合。感悟佛像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头脑要清楚,保持静观的思绪,深刻而理智地感悟客观对象。
古人讲“观象悟道”,就是 古人讲“观象悟道”,就是指画家直观写生时,应从客观物象中悟出其中的道理来,将情感净化、融凝于理智,表达了理智造型的观念。
如何观物象作艺术的表现,视点是画家需要最先考虑的。直观的观察方法可是以多样的;囫囵地看、整体地看;立体地看全方位地分析判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表象”抓特征,把握住对象的整体型和结构型,并充分刻画细节,近取其质,远取其势,逐渐深入,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造型风格。
焦墨画的理智造型取决于画家本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因素。
--马培童2020记 查看更多2020-12-03 15:57:25 15 0 1196 -
2021-01-06 03:12:42 6 0 1196
-
胡记领创作日记 对话
精品工笔斗方作品,70/70厘米
2023-05-03 12:04:41 14 0 1196 -
怀羽创作日记 对话
飞墨狂洒技法中的笔触对比是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它主要体现在笔触的轻重、快慢、虚实等方面的变化。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对比:
在运用飞墨狂洒技法时,画家会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个人的审美感受,灵活运 活运用不同的笔触。例如,在表现山石的巍峨与厚重时,画家可能会采用较重的笔触,以浓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和纹理,使得山石的形象更加坚实有力。而在表现树木的灵动与轻盈时,画家则可能会采用较轻的笔触,以淡墨轻描树木的枝叶和形态,使得树木呈现出一种飘逸的感觉。
在快慢方面,飞墨狂洒技法也展现了丰富的变化。在绘制流水或云雾等动态元素时,画家可能会采用较快的笔触,以迅疾的线条表现出流水的湍急和云雾的缭绕。而在描绘山体的静谧或树木的静立时,则可能会采用较慢的笔触,以沉稳的线条表现出它们的稳重和宁静。
虚实对比在飞墨狂洒技法中同样重要?;彝ü擞貌煌谋蚀チΧ群湍钋?,营造出画面的虚实效果。例如,在绘制远山时,画家可能会采用虚化的笔触,以淡墨轻描远山的轮廓,使得远山与近景之间形成一种空间感和层次感。而在描绘近处的山石和树木时,则可能会采用实化的笔触,以浓墨重彩地表现出它们的质感和形态。
这些笔触的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更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同时,它们也反映了画家在运用飞墨狂洒技法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艺术修养。通过巧妙的笔触对比,画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 查看更多2024-04-13 11:26:48 9 0 1196 -
郭正明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云霞出海曙,松翠渡江春》,近作,供品鉴
2018-02-12 18:22:05 11 0 1195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人生造福,干劲冲天?!?
2020-07-01 10:42:35 2 0 1195 -
2020-08-07 04:17:44 3 0 119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我们一路同行,
因为有您!
用艺术传播中国精神,
以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按照行动指南行动,
发无上愿,结至善缘!
晋陇两地3万5千多公里的采风调研行程莫待屈指,让山川草木见证:
晋上有五 川草木见证:
晋上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尧文化千古传。10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存,晋北石窟佛教文化,晋南禹夏文化,晋东南上古神话世界,黄河边、汾河水、吕梁太行两相伴,表里山河,山西好风光,人人都这样的唱!
陇塬有八千年的文明,伏羲文化千古颂。6万5千年至3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连续不断,昆仑文化的源发地祁连龙脉,洮河水、渭河源、六盘山、子午岭,黄帝问道登崆峒,歧伯传医论元气,黄土陇东3万年红陶遗存,农耕文明的先河,窑洞文化存淳朴,甘肃好景观,大美陇塬世人赞!
美哉!晋陇风水宝地,艺术脱离了文化滋养,那能够厚植德本呢?记于"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0-09-16 17:38:15 5 0 1195 -
陈文斌创作日记 对话
正月初八,行书《龙年如意》,祝各位龙年如意,幸福吉祥!
2024-02-17 09:55:22 14 0 119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关于《诗经》的一点杂记
引子:诗书画意之境相,这是艺术人、文化人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在微群又与群友聊起了《诗经》的问题,故择一、二如下与好者共享之。
杨:关于诗经的吟、诵、唱、念,我一直认 我一直认为用普通话的白话文的文字去对待是不合适的,也非常欠妥的!
我的建议主导是,《十五国风》尽量用各国域的方言音声,比如,郑风用河洛方言,秦、豳风用关陇方言,唐、魏风用晋南方言……可能更好些。雅,用长安语音,颂,根据不同地域的内容用宝鸡、歧山、商丘、焦作、邯郸一带语音,可能更好些。当然,还有许多诗经出现的字,要回归本来的诗句用字上去。
建议群友试着选个《唐风》诗句用晋南语读一读,找找感觉。如今有的人把诗经唱成了京剧、黄梅戏与越剧调了,似乎就南辕北辙了呵。另外,用现代普通话以现代歌曲的音调腔声去演唱诗经也只是一种适时的传播方法,能不能回归诗经本来之境相还需思考。
比如,著名歌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多年来坚持努力的为唐诗宋词找寻古典调作曲是有道理的,比如王菲唱的那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曲调就很有感觉的,以及《历史的天空》、《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友:方言也不一定是过去正宗的,许多中原语言流散至海边成为了客家话。我在福建听到南音乐曲,浓浓的思乡情。南方原为蛮夷之地,大宋朝的人物精英渐渐南行,现在当地的客家人,大多是中原变迁过去的。比如斜的发音,客家人读虾。
杨:十五国风必然是从方言上产生的!方言三千余年以来黄河流域变化不大!斜,唐代人就发虾/峡音。
友:大中华确实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参学游历必不可少。
杨: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产生时,江淮等地(闽浙粤等)看样子是还没有风雅颂的成型呵!从当前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演变与传承看,当时江淮等地(闽浙粤等)是没有文字的啊,历史就是历史的事实。大概言之,长江流域及以南是楚文化兴起来的时候,关陇/中原/夏商周两千间向外扩散的。
友:战争促进文明的产生。南阳汉画提示,楚文化好像发源于南阳。
杨:不是南阳,南阳是后来周王子奔楚产生的故事。尧舜禹征南方,丹朱流放丹水区域,成为楚先的文化源头。
友:哦,甲骨文的研究,当代我认识个姓郑的朋友比较特长,写的书在日本岀版。
杨:出书的不一定明白甲骨文是什么呵,我这多年写了许多关于“甲骨文非卜辞说”的文稿,旨在明旨,地狱不空不成佛一一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激活甲骨学,建立甲骨文新认知!
友:通过杨老师的字画作品能看的岀老师对甲骨学的热爱,从春晚到冬奥开幕式,国家对传统文化在大力挖掘。
杨:我建议先选《唐风》的诗句用晋南语音试一下,或许能找到感觉。另建议去些地方,到天水、庆阳、彬县、西安、洛阳、郑州、商丘、邯郸、曲阜转一圈,听听当地人语音,理解诗经估计就更有感觉了。
友:嗯嗯!追寻先贤的足迹也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
杨:对!追寻先贤,活在当下,思虑未来,以天下苍生计尔矣!
大年初七,人康物丰,利益众生,恭祝海内外对杨牧青艺术文化事业长期倾情支持的友人们福报大增,德慧共在,普愿世界和谐美好!
追艺探古@艺术+文化+讲座+传承=活着就要动弹的使命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2-02-07 11:36:45 7 0 1194 -
已认证
当代书画名家—缪月红生活日记 对话
感谢2023年我的作品图片被中国邮政,澳门邮政,中国国际集邮网~征稿印刷邮票向全国及澳门出版发行。晚上好!
2023-05-03 21:34:10 24 0 1194 -
邹高昆创作日记 对话
偶闻天籁曲
喜遇素心人
日前 喜晤赵姐 交谈投缘
绘事之暇 率成联句 并录呈教2017-12-27 21:07:55 3 2 1193 -
2018-06-29 10:19:02 11 0 1193
-
丁文辉创作日记 对话
我喜欢城市,因为城市拓展了我不断思考的理由与空间。一叶扁舟在都市茫茫人海中逐浪而行,游刃于各种冗繁关系之中,把舵驭舟,期盼抵达心中的彼岸。钢筋水泥的丛林被人的体温赋予新的生命,它是人类的铠甲和城市精神 的寄托,没有它我们无处遁形。剥离城市的表象一窥究竟,它是各类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栖息地,有“乐园”也有“鸟窝”。一掷千金的土豪和苟延残喘的房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我用刚硬的线条勾勒建筑物和树干,粗细组合的线条时具象时抽象,纵横交错参差,隐喻现代城市的理性、冷漠与繁复。浓烈的纯色大面积的平涂促成色彩之间相互碰撞,画面时而具禅意的空灵;时而具阴阳相合的饱满,希冀激发城市的感性、热情与直接。期望两者互补与平衡,至永恒的、至臻完美的理想状态。以有限画面达无限之境。 查看更多
2022-08-10 12:54:02 9 0 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