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集珪创作日记 对话
母亲
养儿方知父母恩,
十月怀你到世间,
索衣索食眼不睁,
娘盼儿女长成人,
不辞辛劳供学堂,
儿女大了母渐老,
节衣缩食倾积蓄,
买房娶媳得孙孙,
劳累半生该清闲,
母亲身份变保 r>劳累半生该清闲,
母亲身份变保姆,
洗衣做饭带孩子,
心肝情愿为儿孙。
养儿总说为防老,
岁月熬的日渐老,
无暇顾及自身体,
脚腿不灵眼也花,
多想儿女陪身旁,
总觉儿女创业艰!
一娘辛劳养众儿,
众儿难养娘一人,
辈辈世人向下亲,
母唯索取一问候,
问候能花几文钱,
吝啬儿女都未给,
小时伸手皆满足,
母亲何时伸过手!
奉劝天下儿女们,
妻儿欢笑想想母,
不是父母尽全力,
你们怎能有今朝!
别说树欲静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待。
那顿饭来那件衣,
父母何时让你等,
即使你尽十分孝,
觉你养家不容易,
老人能索有几分!
好多儿女昧良心,
有房有妻有儿女,
却无娘亲房一间,
你同妻,看儿女,
谁家没有父与母,
你们儿孙绕膝下,
前人走路后人随,
一辈一辈往下传。
都知百善孝为先,
孝悌信忠是美德,
做儿不嫌母亲老,
为女不谈母亲脏,
谁家好男不为父,
谁家女子不做母,
谁人青春能永驻,
那天总会老中过!
母亲在家常唠叨,
道尽岁月逆耳言,
老妈就是家中宝,
只想老妈多福寿,
宁可妈在财次之,
儿女耄耋母健在,
伟大母爱无私爱,
阖家幸福乐悠悠!
——曹集珪于2021年3月23日凌晨四点完稿 查看更多2021-03-23 10:44:49 6 0 1385 -
曹金华创作日记 对话
鸡年快过了,再来两只鸡,以示纪念,国画小品29×25,曹金华
2017-12-21 11:50:42 7 1 1384 -
张喜才创作日记 对话
近期写生作品《龙泉岩》《潮州高义村古榕》,分享给诸位欣赏品鉴。
2018-05-09 11:02:32 2 1 1384 -
2020-05-23 18:07:02 3 0 1384
-
陈文斌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家陈文斌 辛丑冬月录苏东坡《黄州寒食诗一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白。
2021-12-06 11:04:56 11 0 1384 -
艾大伟创作日记 对话
艾大伟国画动物画猛虎系列作品欣赏。
2023-12-21 11:10:15 35 0 1384 -
2018-01-08 09:45:21 4 1 1383
-
已认证2019-07-19 13:08:59 7 0 1383
-
黄联合创作日记 对话
书画家,一辈子都不会老!
有一种人,一辈子都不会老。岁月好像遗忘了他(她)们,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却是气质和神色。那是因为他(她)们身上都有这些特质,缺一不可!2020-03-04 18:31:40 6 1 1383 -
荆古轩创作日记 对话
尹峰山水习作小品:庚子年春月拙筆于江汉石油管理局在家抗疫书画小集选。
2020-07-30 23:07:56 5 0 1383 -
2017-12-25 15:34:50 5 1 1382
-
徐立业创作日记 对话
作画要有自己的风格,《双簧图》《静以养心,俭以养仕》《清风高曲》,徐立业作品我,欢迎围观
2018-01-29 20:58:54 6 0 138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连载1)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之考述
——您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山海经》解读,还《山海经》真实的本来——古代史地之奇书!
引言:上古文化是人类的宝藏,世界的福音,艺术的源泉。一本记述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令人心生崇敬,它是涉及古中国的华夏文化文明渊源与世界文化文明的演进!因是,我在画画歇息时就读《经》,在读《经》时就写点心得,反正书是翻不烂的。接着画画、读经、写点心得,日月穿梭,陆陆续续的交替着。每当子丑初上,总觉得文思比平时多些喷涌感觉,但腰椎又告诉我必须停下来。
道高无人,唯有多情,多情始能神游八荒,在星体运行的沧海桑田中就会不经意的生发新认识。依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甲骨文非卜辞说”和“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鼻疤嵯?,参阅诸位学人之论,汲以为基。本着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之需要,遵循华夏文化文明探源为导向,探析世界文化文明为原则,简成八个条段,约一万七千余字,后或有待增删,今连载发出,文内若有不合时味者,或某些观点与时人冲突者,海涵以赐教!——庚子年三月五日夜杨牧青于京华第十二次修改稿
条段索引:
一、考述是以苦为乐的八益事
二、神话者即神所说之话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四、夋俊二字本义本源要弄清楚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六、帝俊在《山海经》各经卷中的记述
七、《山海经》文句释读示略(仅四例)
八、帝俊在《山海经》中的族群世系简述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帝俊的事大多记述在《山海经》的《大荒经》和《海内经》中,查他的渊源,明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属于黄帝世系,而是与炎黄两大帝系并存的一个大帝系,并且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区域,甚至到达长江以江南区域,也就是被后世研究者称之为神话体系的第三大神体系。在历代华夏正史不载,先秦诸子鲜言的情况中可谓是独特的,也是奇特的现象。
在《山海经》中对“帝俊记述多至十六事,帝颛顼十七事(实际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等于是十五事。)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此处援引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1976)所述>”。帝俊出现频率很高,远远超过其他人,显然这是在上古时期,帝俊是当时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也就是一个族群的一位很重要的、特殊的头领——神,亦名之为帝!之所以,被上古时代的人们广为传颂,以至备录于《经》中而存留。
今有学人说,帝俊的故事传到西方世界就是古希腊神话“众神之父”宙斯的原形(参见“古蜀国密码”、《姚姓的起源》、《中国文学史讲稿》《艺术导论:关于希腊神话中一位人物的评价》、《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的神之比较略论》等)。帝颛顼则是耶稣基督的原形<著名《山海经》研究学者宫玉海(1929年生)持此说>,对此我比价认同的,见《杨牧青:<圣经>继承了<山海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一文。加之,近时网络写手的丰富想象力和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大窜联,倒也令人脑洞大开,这对研究华夏文化文明向全世界传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值得点赞!
可是,帝俊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却不见于中国正史经传,这是何因呢?
对此疑云,按著名学者王国维、袁柯、金荣权、何新、李炳海等研究认为,后世儒家和道教对帝俊的事进行了嫁接改造。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以帝喾取代帝俊,并将帝俊的丰功伟绩嫁接改造到了其他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
《大荒南经》记述“帝俊生季厘”。对此,近代神话学家袁珂(1919-2001本名袁圣时)先生考证说,清代经学家郝懿行(1757-1825嘉庆进士,户部主事)云:“文公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为帝喾矣?!痹露衔骸暗劭”炯吹坂?。”《初学记?卷九》引用《帝王世纪》“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备咝潦鲜堑坂罚思次钪苯佣辛Φ闹ぞ?。
《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薄洞蟠骼?帝系篇》:“帝喾上妃姜嫄氏产后稷?!薄洞蠡奈骶罚骸暗劭∑蕹t??!薄妒辣?王侯大夫谱》:“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背R羌闯t?。此“帝俊生季厘”同于“高辛氏才子八人之季狸”。按,袁柯先生所引资料可靠,论据充分,足以证明帝俊就是传说中的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能够经得起推敲的。
《大荒南经》记述:“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倍妒耙偶?卷一》说“少昊之母”为“皇娥”,《路史?后纪七》说 “少昊之母”为“娥”,这里的“皇娥”、“娥”实际上都是“娥皇”的误写或省写。史载,娥皇是唐尧的大臣(伊祁)放勋的将自己另一位女儿女英一同嫁给了虞舜姚重华(帝舜)作妻子,因是,帝舜又嫁接了帝俊的事。
著名学者何新(1949年生)在《诸神的起源》说“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夋”又可写为“俊”,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少昊亦与“鸟”有不解之缘?!锻ㄖ?卷二?五帝纪》云:少昊“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司正也,玄鸟氏司分也,伯赵氏司至也,青鸟氏司启也,丹鸟氏司闭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闭赓踩皇且桓觥澳瘛钡耐豕?,且以凤鸟为主,群鸟为辅,这与帝俊氏族为同一图腾信仰<此处援引学者金荣权(1964年生)《帝俊及其神系考略》所述>。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1933-2019)教授在释读《清华简?保训篇》时,根据 “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碧峁┑南咚?,经过缜密论证,将“重卦”之人锁定为“舜帝”。又据学者研究说,帝喾曾使用64名舞女跳舞,是受了八卦的“重卦”思想而排演舞蹈的。前面已讲过,帝喾是从帝俊演化的。所以,《清华简》重卦之人亦当为帝俊。又按史料“娥皇”是帝舜的妻子来看,这也是把帝俊的事给嫁接改造到舜的身上了。因为《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的非常明确“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苯窨?,帝俊的时代确实比帝舜的时代要早近两千年,甚至更早些。
按说,这是在皇权王治、儒家圣人情结、道教成仙、民俗礼教等思想影响下,历代为了维护皇权统一性(特别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了?;せ频廴ㄍ院腿寮摇笆ト饲榻帷钡牡劳彻勰罴暗澜獭叭逦宸健鄙裣商逑档耐昝佬?,催生神话人物系统不断的完善,就将上古人物帝俊的事分别嫁接到黄帝、帝颛顼、帝尧、虞舜等身上,有意缩短年限,淡化人们对帝俊的记忆,使得圣人大仙的故事更加丰满,也为之确立“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见《史记?五帝本纪》句)的地位。
大家不要忘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了《古本竹书纪年》等少见史料和近世地下出土的“帛书汉简”、“甲骨青铜”等先秦诸子所言记录之外,私藏、官藏的所有的文献资料基本上都被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朝历代根据“自身”的需要做了颇为全面的校注、修改,或钦定、御览,或为之篡改。因是,帝俊的事就成了“先秦诸子鲜言”的奇特现象。
然而,这种以“儒术为本”的嫁接改造并不是天衣无缝的,也不是对所有典籍都能够篡改的,而是留下许多蛛丝马迹和破绽。如《帝王世纪》、《路史》、《通志》、《拾遗记》、《山海经注》、《山海经笺疏》、《殷先公先王考》、《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山海经校注》等也可资证其嫁接改造之线索。
因是,也就能够从中领略到儒家对上古时代的“认知态度”和对周礼崇尚的“圣人情结”与当时的皇权王治巧妙融合之术,之策略。儒生们宁可移花接木的去篡改、修编史书资料,以迎合皇权的需要,保证自身的道统正脉,也不可放下蒙在脸面上的虚伪机巧、愚世治民的病症淤积。因此,大哲老子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笔呛苡屑椎模〈恿硪唤嵌染陀成涑龅笔敝芡醭ù呵镎焦┑奶逯票锥擞肷缁嵛侍?,以及通过对孔子的聊天交流就能意识到这位自认为是宋朝贵族后裔的将来要干什么,将来又能做什么。因此,当时老子就对孔子讲了许多颇为深刻并让常人难以理解明白的话,也就导致孔子发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叹!
孔子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此事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庄子》等,据学者考证说是发生在公元前523年左右。)这如同佛陀讲《金刚经》时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笔且谎牡览恚刹卧男先耍?918-1995)《金刚经浅述》、南怀瑾(1918-2012)《金刚经说什么》等)。
今约之,上古时代华夏大地上一位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一个族群头领——很重要的人物帝俊之事,何其不与“释言老语”相似?。?!后世均以为“帝俊”及《山海经》就是文学题材类的神话故事或志怪类的小说,亦如“不可思议”而已,至于西汉末《山海经》校注者刘秀(歆)所言“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镏悠淇刹换笱??!本统闪硕苑?,忽隙而过,且嫁接改造之。悲夫!人识之无明以致历史之云迷。 查看更多2020-03-28 13:30:21 6 0 138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写春联偶忆琐记:写春联,贴对联,华夏迎春,神州皆春,五湖四海普天同庆春,物华天宝神安康,人寿年丰灵吉祥。
幼小时候的景象年复一年,随着岁月递增愈发不能抹去,写春联、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血 来血脉不断地民俗习风延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能写上春联,贴上对联,年廿九或大年三十,父亲爽快的花钱两分或半角钱到供销店买上一些大红大红的纸,纸红的让人喜爱,便带上我去找"先生″排队写春联。有时还要拎上几个馍馍或旱烟叶子,后来又变成拎一壶黄酒或白酒等作为给写春联先生的酬劳礼品。其实,不在村舍礼品的多少与贵贱,但这是黄土地上朴实的劳动人民用一颗赤诚的红心对"先生″的最高礼敬!
时,一个村户上百人家,大家庭门户多,每个家中窑洞的门窗也多,灶前、院堂、水井、粮仓、炕头、鸡窝、牛棚、猪圈、羊舍乃至架子车、扫把农具等都得贴上春联,写上什么上天言好事、春光满院、五谷丰登、百病不生、鸡羊成群等词。一个村户上能写毛笔字的先生就那么一两位,先生从早到晚忙活三两天,在劳累中还是很开心的,经常笑呵呵,和小孩们开玩笑。当然也有板着面孔的时候,估计先生心疼墨汁用完了或某求写春联的人家没给倒点热开水吧。
加之村户上的红白喜事,我看到了"先生"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于是,我就下狠心写毛笔字,也开始为村户人家写春联。随着能写毛笔字的知名度提高,七村八舍的都来写,先生的景象再次激励我要学老先们的奉献。后来我上学了,也就有了更多写毛笔字的机会和兴趣。接下来,随着时代日新,倒是"先生″一词的记忆渐渐远去,″老师"一词却多起来了……
日月穿梭,几十年后我却成了赖以书画为业且以此安身立命者。今时午,见小子慕写春联并能用稚嫩的笔画线条把远古甲骨文那种灵性的本真气息写出来。我观之叹言,真可谓学书者老不如少也,文化一代传一代,心印相续,与富贵贫贱没有任何关系!故记之亦以祝辛丑大年三十万象更新,海内外亲朋好友,六时吉祥!一一杨牧青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1-02-11 15:45:06 16 0 1381 -
朱德茂创作日记 对话
今创作《绝句春色》四。嫩柳垂枝下夕烟,云浮曲水碧波涟。桃花十里春风醉,清照岑溪丽景妍。
2018-05-18 11:56:48 6 1 138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将拙文拙书“一花一叶,皆是道法;一向一位,皆是般若?!庇牍壹吨强庾彝鹾F较壬奂裟?,王兄擅项目策划,并以黄河地域为主体,对殷商文化、历史等有独到的见解,也有相当的学术底蕴!一一杨牧青随记
2019-01-08 16:40:22 6 0 138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连载2)全球首发:杨牧青破译八千年前贾湖遗址16个符号文字;续上1): 在河南舞阳贾湖考古中惊奇的发现,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骨片残骸上发现了16个奇特的“符号”,如今约定成俗的称为“文字符号”。这些 号”。这些文字符号和甲骨文、金文(大篆)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就其形态而言这就是一种古老的表象表意文字形态,它与甲骨文直接表象表意的象形、指示、形声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事情是这样的:在上世纪70年代,河南舞阳贾湖境内连降暴雨,导致附近河流决堤,贾湖村及周边村庄都变成了一片汪洋。待洪水退去后,贾湖村民为了防止水患,在村庄附近的河边修筑堤坝的时候,挖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铲和一些人骨,并伴有符号的一些残骨片。后来,这件事情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很快考古专家赶到后对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来这里被命名为“贾湖遗址”。
这次洪水引发的考古界的大震惊事件,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大禹治水的洪水故事!
贾湖遗址三十多年来,先后历经8次考古性的发掘,出土文物多达5000多件,以及大量的动植物遗骸。贾湖遗址除了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之外,竟然还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由此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独断和谬论。同时墓中还发现了“丝织品”,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证据提前近4000多年,证实了中国才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
此刻,我们更想告诉国际学术界:酿酒、骨笛、丝织……这些难道不算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吗?难道文明就必须要以文字、青铜、城邦为基本的界定标准吗?这种混账的逻辑关系是谁定的?这种不符合人类文化文明事实的认知偏差是有什么不可言喻的秘密呢?
贾湖遗址出现的这个16个奇特的文字符号,很多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人士,曾试图解开这16个奇特的文字符号,但是迄今为止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文字释读和文字意义上的说法,可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
贾湖遗址发掘,使人们对八、九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古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它以“候选”入选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项目,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未完待续……)
按:文不尽意,勿着文字相,图片来源网络,艺界报公众号首发,向原图作者致谢,向有关这方面的文字初撰者致谢!我们敞开胸怀,不求什么知识产权所图,欢迎转载 ,欢迎分享,因为人类的文化在于共享,在于贡献,不能共享、不能贡献的人类文化就叫垄断主义,就叫自私主义。(2018年11月17日记,图片来自网络,未找到原图片的作者,表示歉意,感谢原图片作者?。?/span> 查看更多2020-03-23 10:41:10 7 0 1380 -
2020-06-07 17:16:12 4 0 138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之路,也辛苦》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53)
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逼自己一把,突破自我,你将创造奇迹;方向,自己决定!在路上,鞋磨破了可以换,路必须自己走;累不累脚最懂 必须自己走;累不累脚最懂,苦不苦心最明。别为累找借口,没有苦中苦,哪得甜上甜。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保持谦卑和努力。
画焦墨需要在客观自然物象中寻找灵感,并通过表现手法予以描绘。
就中国焦墨画传统形式的绘画创新而言,学养是必不可少、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要创新,就必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要表现出对客观物象的情感表达和主观感悟、这才是中国焦墨画传统形式绘画创新的关键。所以需要去学习,去拼搏,才能成功; 去尝试,才有机会!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视野!有信心就一定赢,成功一定属于有梦想有斗志有正能量永不放弃的人拥有!
马培童写扵大连 查看更多2020-07-06 17:42:16 14 0 138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神人共识系列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大抵有一百零八个大穴,如同人体经络循行的七百二十个穴位一样,百会、太阳、涌泉、关元、命门、藏血、海底诸穴各有其用,且营卫衢通,相安和谐。 谐。约之,地球上一百零八个大穴,每一大穴区域必有其事的生成消亡,三十六穴上接天辰之场能,七十二穴下承地理之气脉,如同量子相互纠缠一样,从上到下的启示着人与自然必须要遵循和谐相处的健康共存法则。
至若,昆仑山、冈仁波齐、祁连山、秦岭、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阿特拉斯山等是山之脉源,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里海、贝尔加湖、青海湖、洞庭湖、维多利亚湖、苏必利尔湖、大熊湖等是水之气源……这些都是华夏人千年不绝、万世不休的话题,非一时一日之可谈,仅略提有个印象罢了。
在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和“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前提下,适逢辛丑岁临,就试图把这个思虑比较久的“神人共识系列”写出来,顺次也把近年来在其它文稿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段列序出来益于阅者,星朗义彰,讫以慧者鉴。
1、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源,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妥欠准确的说法。
3、甲骨文非卜辞说是重新认识和解读殷商甲骨文字的法门,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是了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钥匙。
4、文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身份证,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
5、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的生成消亡。人类上古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是人类上古时期创造力和上古时代智慧性,是与现代人物质化理解与文明程度一脉相承的,不要拿几百年的工业科技文明或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去框定古代人的文明特征。
6、人类的文化历史是传承的,是在不断变化中产生不同的呈现。今知人类已达两百多万年之久的生活生存,在没有文字的人类依然有其文化历史,不要轻易的用“史前”去划分。人类的文化历史是连续不断的,不要盲目的用文字的诞生与否来界定人类的文明标准。没有发现不能等于上古人类就没有文化文明,不要用局限的、狭隘的、机械的思想去认知、框架人类的过去的一切?。?br>7、当今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下,对全人类的文化文明研究一定要剔除“西方文明中心论”偏见,对中华文明探源和华夏文化追根溯源务必要消除“中原中心说”偏误。
8、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这个既能胡整作践也能发明创造的生命体“人”,在人的称谓未出现之前叫什么呢?
人之前的人叫神,人即神,神即人,皇、帝、王、公、侯、子、黎、民、百姓、人民、公民、无业游民、达官贵人、乞丐走卒等只不过是对人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称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划分而已。
人是人的神,神是人的神。人是人,人不是鬼,人也不是动物,不要拿禽兽类型来归属人类是动物的属性或纲目。神话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的历史与文化的精神传承。人若鬼话连篇、阳奉阴违、佞幸姧贪就不是人了。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百千万年以来的文化自信力量。
古中国的“神”不是宗教化的虚构之神,是华夏先民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延续,是高智慧的人对神识、对神明的认识和总结,是一个从神到人的共识的问题。
至于古代以社会风俗、文学心理和宗教需要形成的神仙之“神”不在我的论述内,也不是要研究和讨论的对象,让其“神”去过它们的“神”生活,享受它们的“仙”眷属。我们要讲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神”,要谈在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存在的“神识”,也不是一元二元那样的哲学定义,也不是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的辩证思维,是一个神人共识的命题!
大家都知道,“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著名的上古神话故事,又名“共工触山”,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泥土造人、遂人钻木取火、女娲补天、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有巢筑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鸟、刑天舞干戚以及黄帝战蚩尤、炎帝黄帝大战、唐尧虞舜夏禹等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且又复杂的神话故事世界,这是华夏人历经好多代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勇于拓创、经天纬地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累。
此间,我曾对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后羿射日、精卫填鸟、轩辕黄帝行迹、尧王行迹、大禹行迹、夏人起源等做了一些论述或片段式的讲解,可以去网上查阅。
共工怒触不周山在一些文献见述如下:
距今2300多年前先秦《列子?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距今2130多年前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br>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br>从以上三家叙述来看,有相袭因承的现象,但出现了“触”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先秦是“怒触”,唐代则是“头触”;先秦是“争为帝”,唐代则是因战斗没有胜利而“怒”。
对此重大的“共工触山事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刚正不阿且凡事都想问个究竟的屈原在《天问》中“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的发问是令人深思的,不得不让人对共工触山事件要进行深究——他好好的为什么要去触山且脾气那么大?为什么不去石崖、树木、梁柱等物上怒触呢?而且还搞得“折天柱,绝地维”并导致“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的大变呢?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件,当时的“帝”去哪里了却又不惩罚惩治他呢?
《尚书?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请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br>《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br>《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庇帧柏ゾ拍辍彼怠肮补な嫌凶釉痪淞笸?,后土为社?!?br>《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br>《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庇炙担骸肮补な现跃胖菀玻渥釉缓笸?,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br>《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br>以上资料记述了共工是什么族群的人,是什么样的职业,是什么样的官员,管辖的区域多大,又是被怎么流放的等内容。结合前面,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形象比较完整的共工。
今按综论,共工与颛顼是同一时代的人,是炎帝约五世孙,祖籍是渭河流域的姜水区域(今陕西宝鸡一带,或谓清姜河,或谓岐水。)因是战败方的后裔就与监测大火星的“火正祝融”一同被降处江水居之,管理着黄河以南到长江一带的九个“伯” 的区域(比颛顼管辖的区域小得多)。他是一位好刑杀强霸、会使用舟木战斗且脾气易怒的懂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身上穿着像蛇形的服饰,头发是赤色的。
由于共工先祖炎帝与黄帝大战后失败而形成的族群世代之仇才有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触山重大事件产生,也就是当时整个的华夏族群统治权由谁来做“帝王”的问题?!恫谷时炯汀贰坝胱H谡健毙鹗鍪遣蛔既返?,这是把《山海经》中“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崩斫馄盍?,以为共工与祝融是兄弟关系。
共工作为官职的标称则不能看作是一个人,而是对几代共工人的统称,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世代都是“水正”之职,掌管治理水利工程。按说,从伏羲到颛顼时代的共工,其延续也有万年之久,因出生在甘肃成纪“仇池”的伏羲氏大约是一万五千年时期的人。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传统说法的五帝之一,祖籍是渭河流域以北黄土陇原以南的姬水区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漆水一带,或谓甘肃庆阳东南葫芦河一带。)距今约4300多年或比这更早些的4800多年,在考古学年代约为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也是陶、玉、铜、石并用的时期。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惫芟角蚍浅4?,“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保ā妒芳?五帝本纪?颛顼》)且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我们通过甲骨文、金文的文字形体结构来看,“共工”为什么名字叫“共工”而被先秦诸子记述呢?
共字,殷商甲骨文和晚商金文,均为双手持捧一物于中之形,甲骨文为方形玉牌,表权力、信物、供上的意思。西周金文则将中间的形符变为“廿”形,又似玉尊,以表遵循、传递、尊贵的意思。廿也有念义,不仅是二十的数义。
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在字形虽有所变化,金文出现“钺”形,但其均表工具义以引申出工作、监管劳工的意思至今也没有多大变化。
由此可知“共工”之名在《管子?揆度》:“……水处什工……”《左传?昭公十七年》:“……故为水师而水名?!笔嵌缘?,也就是上古时期“懂治理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 什字按队伍理解,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周礼?官正》)水师按管理水利、水军的意思理解。(《国语?周语中》:“火师监燎,水师监濯。”韦昭注:“水师掌水,监涤濯之事也?!保?br>我经常讲,中国的汉字从天垂象、鸟兽迹、地成纹到以图像图纹的呈现,再从图像图纹又到殷商时期的具体的甲骨文字形成,又从甲骨文字再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上万年以来都是具有多重的、含蓄的、幽深的、令人玄思的表意、寓意、义理功能和功用。特别在看、学、认、识、辨、读、释、写、用古文字/古图纹的时候,必须要有双脑核高速运转的思维意识,要对字形构造的零部件细思明辨,没有灵性神识的文字识、写、释等都是不得其要旨的,不能单一的、机械的、禁锢的、原地踏步的用约定成俗的法则甚至某个学术权威之论的所谓标准去对待!
文字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在意识的主导下由抽象到具象而产生的?;南茸娴姆嘶浴⒉烛≡熳志皇切榛玫纳窕?,他是有文化传承的历史根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文由心出,字由性生,不明白其中哲理者永远都是睁眼瞎子,不在于书册写了多厚、权位多高就能证明的问题。
最关键的“不周山”又是什么样的山呢?
按常态的、通常的认知和理解,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或有残缺的山。又有学人引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薄渡胶>?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崇岳之山?!敝?,说“不周山”在甘肃境内,或宁夏、山西、新疆、青海等地,甚至还脑洞大开的给弄到了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西亚赫尔蒙山等处,迷障多故。
请记住,“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周山”不是《山海经》所记述的不周山,也不是必须要具体到某个区域的不周山,这个一定要明白,神人共识,否则一切都是无明着相了,这也不是拿考古的实证主义能解决的!
就此,我可以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千古之谜就是——懂治理水利工程的炎帝后裔族群首领“共工”为了与黄帝后裔族群首领“颛顼”争做帝王,争夺管辖区域,一怒之下,将黄河、渭河流域上游的数座拦河大坝给毁掉了!故“天柱折,地维绝”的一下子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天柱是观测水位的高大石柱,地维是河岸边的防护网栏,并具有测量水流的坐标参数功用。
遥想当年,在大洪水肆意倾泻时,人们抬头望天的景象就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被涛涛洪水给掩遮了;遥想远古,上游堤坝决裂引发大洪水时处于下游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困慌心理状态对待洪水的景象呢?故有“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抹不去的记忆。
这个由世代掌管水正之职的“共工”而因一己之怒人为造成的重大事件是灾难性的,也就成了当时几代人都忘不掉的事情,口耳相传,典册相备。因此,也就有了从颛顼起历经唐尧、虞舜到夏初大禹治水时代直至周秦文字册典更多时得以记述保存流传至今!故也就有了“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的记述。
华夏人从远古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需要在“神人共识”中还原成为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状态,使其符合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人类社会生活图景。神→人→神州→华夏→中华→中国→世界→人类,这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理清脉络,走向共同!——2021年1月15日杨牧青于北京 查看更多2021-01-17 10:05:19 8 0 1380 -
党文军创作日记 对话
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大地明珠苑 宋先生创作《金秋硕果香满园》?四尺138x68作品《花开富贵》被其收藏![抱拳][抱拳]
2018-04-28 13:24:24 5 1 1379 -
纪玉光创作日记 对话
刚创作的
2018-04-03 15:57:11 5 1 1379 -
2019-10-20 09:58:23 18 0 1379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郭建宁评鉴马培童(3)对话陆探微。
马培童的艺术作品有"先天之骨″,在佛画人物造型上有神来之感。南北朝宋代宫廷画家陆探微的艺术作品以"骨"盛名当时。秀雅清像是陆探微的绘画艺术特征,其名作《竹林七贤 清像是陆探微的绘画艺术特征,其名作《竹林七贤图》把人物刻画的"独立尘世、仙风道骨。陆探微是第一位把书法应用到绘画之中,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从马培童的作品(图二)看,神韵安然,骨格奇立,展示画作尤如"佛坨亲临″,让人妙入其境。与陆探微的《竹林七贤图》中的人物表情同出"超世之然″的骨气清风。
可惜!陆探微的名作《竹林七贤图》遗失。
解读说明: 陆探微是南北朝宋明帝时宫廷首席画家,陆探微厌倦宫廷生活,其画作多呈现"超然世外″的风格。陆探微的得意之作为《竹林七贤图》,其次是宋武帝刘裕及其功臣(谢晦、傅亮、檀道济等)图,遗憾全部毁于侯景之乱。
郭建宁写扵石家庄。 查看更多2020-04-29 09:56:48 19 0 1379 -
张近生生活日记 对话
师祖张大千先生侄孙-张之先师兄2008年在黄山为本人拍摄的照片(摘自《张近生书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饷嫣庾质切毂璺蛉肆尉参模橐匙髡哒掌纳悖赫胖龋?
2022-10-25 15:57:11 12 0 1379 -
2022-09-06 14:00:08 15 0 1379
-
胡记领创作日记 对话
客户书房装裱的,我的四尺工笔九鱼图欣赏。胡记领
2018-03-28 13:04:52 4 0 1378 -
石梦松创作日记 对话
小桨轻摇泛细波,香风扑面动新荷。此间清爽逍遥甚,绝胜闹市驾豪车。石梦松国画作品
2018-04-09 12:51:40 2 0 1378 -
王根权收藏日记 对话
唐孙过庭【书谱·授书论·第四十七章·诱进之途】译文(摘自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学习书法艺术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很鄙谦,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距离书法艺术的境界还差的很远,对自己的书 界还差的很远,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感到不满意。
另一类人则自尊自大,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已经写的很不错了,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沾沾自喜。那些自尊自大自以为是的学书人,他们不知道达情表意是书法艺术活的艺术灵魂。
书写的情感就是书法艺术学习的精神动力,没有了书写的情感,没有了书法艺术活的艺术灵魂,就没有了书法艺术的学习激情。如此以来,也就阻断了自己的书法学习向着达情表的艺术境界发展前进的道路。那些对自己书作不满意的人,他们对书法之“旨”虽然做不到深刻理解,对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尚不完全明白,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学习书法艺术的自发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是学习书法艺术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在这种自发精神动力的作用下,发现并捕捉到书写情感,达到达情表意的艺术境界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学习书法艺术一定要有“书法之旨”的理念,要在“书法之旨”理念指引下学习。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规律。世界上所有的技能,向来只有通过学习而没有学会掌握之说,而没有不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道理。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只要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深入地研究一番,就一定会明白上述所说的道理。 查看更多2018-07-13 20:08:18 2 0 1378 -
陈文斌创作日记 对话
军旅如虹,青春不悔!写在建军九十二周年之际!
2019-08-03 14:24:30 5 1 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