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对话卫贤”--潘玮萱评鉴马培童(15)
卫贤,陕西西安人,南唐时画院画家,擅长山水楼阁、人物及水磨盘车等题材的创作,绘画初学尹继昭,后刻苦力学吴道子画法终有所成。南唐后主李煜尝题其画,《高士图 主李煜尝题其画,《高士图》为其传世孤本。《高士图》描绘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陡呤客肌肥恰缎突住分嫉牧陡呤客肌菲湟?,原题为《梁伯鸾图》,画中描绘汉代隐士梁鸿的隐居生活,因此其居舍置于群山密林怀抱之中?;喜扛咚实纳椒澹铰颓叟特?,多见悬崖峭壁,点明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画中部有一瓦舍,杂树茂密,万籁寂静,有一小溪在屋外潺潺流过,最终汇集于图上部茫茫的江水中,如此幽静与闲逸,不愧是隐居的好桃源
画家把梁鸿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画上半部为巨峰壁立,远山苍茫,下半部为竹树蓊郁,溪水潺潺。人物活动在画中部,恰是观者的视觉中心。整幅画构图绵密有序,画中人物与山水平分秋色,此画是唐代人物画转至五代过度到宋代以山水画为主承上启下作品。《高士图》是卫贤眺望高士的平台,是画家追思先贤深山的安逸和对现实烟火营生般温暖生活憧憬的向往,这幅画除了绘画的经典,还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禅的思想,与马培童以下几幅焦墨山水有相似之处。
马培童的焦墨山水除了体现骨力之外,还融入浓浓的禅与道的思想,给心绪焦燥不安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明心见性。
观马培童的焦墨山水,能给人以身心一尘不染,净洁如镜,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净”与“静”,清净与静,能清除杂念,这是禅的思想,还人一片明心见性,使人回到真正的本真,这也是佛家所追求的思想。
——(潘玮萱写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3-01 11:16:42 21 0 135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过目不忘童心写历(79)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我常想,创作画作能使观者很感动、过目不忘,久久不想离去,使人流连忘返、感叹不已。所以我要发自肺腑的作品、是我创作用真挚的感情与饱含激情的笔墨表现出 情与饱含激情的笔墨表现出来的,有立足现实的生命力,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造型准确,细节传神,情景交融,是我焦墨创作的灵魂所在。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写生视觉观察和生活体验,了解了石窟佛教文化,以及人物佛像所处的环境和性格,并引发心灵深处的振动后,把控细节形象的传神写照,调动创作欲望,将形象思维和审美意识载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来,畅游于焦墨枯骨交融的意境中。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前提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一笔落墨,见乾坤。造型是第一位的。有了造型,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就有了载体。
要“以形写神”,要“在自然面前实现感觉”,.深刻阐述了变自然形态为艺术形态,变自然结构为笔墨结构。一切修为,皆在造型。崇尚自然,尊重生活,体现了焦墨佛像画面向写生训练的重要性,这也是我的必修课。撑握写生训练这个重要环节上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在于提高造型能力,提升敏锐的观察力与生活的感受力以及艺术的表现力。 查看更多2021-06-11 16:49:55 12 0 135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昨日恋于画展,今日细品画作,美术馆人头攒动。今年戊戌之岁,中国美术馆四、五个大展在临近新年时共同展出,内容丰富,展出作品时间跨度非常大,古今千余年,一场艺术品大餐,可谓影响甚巨,或谓另有一番意义!
r>
然,在近代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不论观展还是读史,还是找寻脉络,还是思绪起伏,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戊戌变法”的倡导推动者一一康有为(南海)!
南海先生一路给予吴昌硕艺术人生做了重要的推荐与正确的认识转变,才有他后世的大师之收获。另一路则影响了徐悲鸿的早期艺术认识,包括他的思想认知体系,他学书法也是取南海之精髓,以变法为核心。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民族救亡、中西合璧的风云突变时代,人才辈出,贤者云聚,那么二十一民族复兴、中西共融则是时代格局剧变在递中不可绕过去的事实,势必将成就一批中流砥柱者,乱世枭雄,盛世良才!
当在这些大师、巨匠、大家、名家的作品面前,从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现当代,品读他们的作品内容,细察他们的笔墨技巧与画作的情境思想,然后再回忆他们的人生历程,坎坷与光环,曲折与波澜,穷困与荣华,作为一个后学的书画人,真是悲喜交加,或谓是悲欣交集!
一一2018年1月杨牧青观展午歇随记,孑然一身,静心看画,妙不可言。同时,建议时间方便的人都应该看一看此展,据知展期还是比较长的。 查看更多2018-01-31 11:48:10 5 2 1349 -
黄林创作日记 对话
【墨田百联】(82)
俊曲红梅承运启
琳直醉雪奉天佳
(俊琳、启佳)
黄林书法作品2018-04-21 20:52:09 7 1 1349 -
2019-12-11 14:34:48 12 0 1349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真正的文化人就是做终身殉道的一件事!非此不为真正!
佛陀舍身饲虎,十方三界都赞叹其不可思议。尔时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人脑子不正常、是傻瓜,才将自己肉身喂了饥饿不堪的老虎!
大诗人李白入了皇帝身 人李白入了皇帝身边,近过娘娘,也成过官场红人,粉丝遍天下。但是,他却不会唯利是图,不会赚钱,所以又有人说他是傻冒文化人一个,怎么不弄些金手链之类的炫耀一下。据知,自李白死了之后的后世以来,不知多少人凭李白的诗文充门面而博得名满,不知多少人靠李白的诗文发财求利,尔时谁来羞愧!
大画家徐渭半生落魄,穷死于草席上。他生前画画千余幅,去世后不知多少靠卖他的画作而致富,靠说他的艺术故事而混得满面春风。但是,至今却没有一个人给他的立个牌位,上三柱高香,用青烟供养、感谢他的艺术。至于硬肯给一些所谓的名人跪拜,也不愿意去向徐渭鞠个躬。再至于,齐白石愿作他门下一条狗,此狗也不是多忠诚的狗!
敬畏文化,尊重文化人;敬畏艺术,不傲慢艺术人,才是人间正道,不管十方三界亦当如是!
纵观人类可考的文明历史,有专家说,地球上至今共生存生活过约1500亿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同步进程中,能垂训后人、昭示后世的都是那些人?当共勉思之!
一一杨牧青晋北行途中随记 查看更多2018-01-17 14:47:25 12 2 1348 -
袁树茂创作日记 对话
盛夏消暑文雅风,袁树茂
2018-04-21 20:28:22 2 0 1348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黄河系列
2018-06-06 10:46:42 5 0 1348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荷塘水禽
2018-06-08 22:13:22 5 2 1348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的出路,枯笔、渴墨、求发展。"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31)
如何理解焦墨画“变中不变求发展”的民族本色,不仅是发展中国焦墨画的核心问题,而且关系到未来中国焦墨画的理论和实践,枯笔渴墨是 关系到未来中国焦墨画的理论和实践,枯笔渴墨是中国焦墨画的基本语言,在中国焦墨画发展趋向多元的当下,仍是如此。
作为传递焦墨表达方式,枯笔渴墨凝聚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独有的气质与性格,但这种绘画语言感知今人继承和传续。
焦墨画的现代化运用,必须回到“纯材料”,即把“现代焦墨”看,成无国界、有民族文化特色,纵向传承与横向联系的纯浓液体性黑白艺术。传统枯笔渇墨的韵味:而在于笔墨形式和意蕴,所以应该抓住“力感”和“韵味”这两个枯笔渴墨相对恒定的因素。传统画论总结出笔墨“力感”和“韵味”的产生方法与品评标准,如“一波三折”“力透纸背”“刚柔得中”“浑厚华滋”“平、留、圆、重、变”等等,因此画焦墨画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把握“力感”与“韵味”的角度加以批评和研究。
马培童扵 北京 查看更多2019-11-25 10:30:21 15 0 134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2020年9月8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颜真卿63岁所写的《西亭记》残碑首次公开面世!阅鉴之,也只有大唐颜真卿先生才能写出这样的字……拓片与原刻对照着细看,更有味儿!一一杨牧青随记
2020-09-12 17:21:41 4 0 1348 -
已认证2021-01-11 16:41:59 3 0 134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专稿: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杨牧青谈年的文化
农历2021年辛丑腊月二十三日
大家知道,关于“年”有时间、时代、经历、岁数、收成及姓氏等十多种不同解释,而这些概念背后就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年的文化 年的文化内容很广博,约之有年兽的传说、年的习俗、年的文字演变和年的历法四大类。
图片
一、年兽的传说
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传说古时候每到年末午夜时,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头上的犄角就是武器,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屠杀。传说有一位白胡子神仙教给了人们方法,利用年兽的弱点“放爆竹(吓坏年兽)、贴春联(年兽怕红色)”驱赶年兽。于是人们为了防止年兽再次骚扰,就把放爆竹、贴春联逐渐的变成了过年的节日习俗。
据考证,最早提及“年兽”的文献出现在1933年上海浦东作家孙玉声(海上漱石生)《沪壖话旧录·岁时风俗之回忆》(壖ruán,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里:“其有悬紫微星画轴者,画家每绘一石柱,柱上锁一似狗非狗之兽,或云是兽即天狗星,或云是兽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锁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恶,而使人不逢年患,故过年时悬此最宜?!?br>但是,从一些其它文献记载和后来形成的年画传承来看,年兽可能是从先秦《山海经》、汉代《神异经》、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及唐代杜甫《天狗赋》、刘禹锡《畬田行》、明代佚名《西旅贡獒图》、吴承恩《西游记》、清代雍正时期的书画家罗聘《胡人异兽图》等题材中演化而来的。譬如,杜甫《天狗赋》:“夫何天狗嶙峋兮,气独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乐虽万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向若铁柱倚而金锁断兮,事未可救?!?br>无独有偶,在西方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故事中描述为长有一双翅膀,甚至还有独角兽是黑色的描述。特别现当代一些如《哈利波特》等作品不断对其描述和传播。估计西方人的“独角兽”原型可能是来自于印度犀,今见于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
当然,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上古文化”研究可知:西方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独角兽故事”就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故事,经过再加工之后,在清朝末年再传入了中国,从十里洋场的大上???,这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交融特征。
二、年的习俗
人们基本上都知道,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南方以二十四日开始,又有官三民四渔五的说法。)各家各户都进入过年的准备期。譬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当然,年俗很多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其实,过年对于我们从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思考的角度来说,更可能的实质意义在于“祭”与“祀”了,这涉及到一个天、人、地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怎么和谐相处的问题,也是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蹦侨嗣侵馈凹抑笫拢谑裁茨??”通过我的研究,完全可以说:家之大事,在祭在礼!若把祭与礼放置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去拓新,那对当前及今后的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至于年的习俗就很多了,譬如: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杨公忌日。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三、年的文字演变
就“年”这个文字的演变情况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年字,是“上禾下人”的形体构造,的确像一个人负荷着稻子而行。周代金文继承了殷商甲骨文的某些文化特质,对“年”字改变不是很大,脉络比较清晰。但是,“年”字到了秦代小篆时期就变成了“上禾下千”的形体构造,这估计是寓意人要久长,要有千年之久,抑或“千年大计”从此而脱生!可参见郭沫若、胡厚宣编著《甲骨文合集·2132拓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华书局出版)及金文、简牍等古文字的演变情况。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捉??!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坝戆四暧谕?三过其门而不入?!倍盒砩鳌端滴慕庾帧罚骸澳?秊,谷熟也?!苯盼淖盅Ъ矣谑∥帷都坠俏淖质土帧分赋觯骸澳?,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br>四、年的历法
如今大家都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天)或者说是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季为三个月,春季是年的开始和年的结束。一年有十二个月(不包括闰月),阳历365或366天,农历354或355天,所以农历要置闰。
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天文历法的问题。通过文献记载可知,“年”在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寓含人的生命长了一岁,新的生机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周代称“年”,以农作物收成为寓意。
春秋时期《穀梁传·桓公三年》记载:“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年”逐渐演变成为时间单位。如《诗经·豳风》“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币彩潜硎臼奔涞ノ坏?。
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天》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两晋时期风水学家郭璞对此做出解释:“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这里详细的解读了“年”的时间表意演变关系。中国先祖在原始农业的长期耕作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日月星辰)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观象授时)。
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的星象位置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历法完成期),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样,故岁首(也就是每一年的开始)也不相同。
夏历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建寅孟春之月;商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建丑季冬之月。
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建子仲冬之月。在西周共和行政初期,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制定纪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南宋杨忠辅编写《统天历》和元代郭守敬编写《授时历》,均以一岁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妒谑崩肥?281年颁行的(现行公历却是到了1576年才由意大利人利里奥提出来的)。
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一部很进步的历法,它流传到西方世界,把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传授给世人——可以说,中国的“天文”这一门学问影响了、改变了整个的人类世界进程!
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对古籍查阅,在这些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年”的由来与“年兽传说”没有丝毫关系,它是近一两百年才产生的民俗性的文化故事。根据对华夏上古文化研究可知,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遂人氏在大昆仑区域“立方牙,定北极”时期,到了一万五千年前伏羲氏创造八卦后开始逐渐完成。严格的讲,至少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炎帝、黄帝时期已经有了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了,所以大挠氏创制干支、容成氏创造历法不是传说。再后来就到了唐尧时期“陶寺遗址”的观象授时完整性。
所以,我经常讲,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文明的产生,也是最具大智慧的一种文化生成。《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闭庑┒加胩煳睦ㄓ泄?,也与人文社会有关,更是我们必须要了知学习的!
(备注:本文属于“艺界网向百余家媒体通联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发。本文作者:杨牧青,著名书画家,甲骨文与上古文化研究学者,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查看更多2022-01-26 12:13:21 4 0 1347 -
赵仲谋创作日记 对话
铁骨
2017-12-12 09:43:50 5 7 1346 -
潘伟迎创作日记 对话
客户订制的油画作品,四幅航海帆船,喜欢的可以洽谈订制
2018-07-04 13:45:36 4 0 134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从全民下海到创业,草木皆商,没有人去弄真文化的事了,具有人性的真文化都被视听、抽象、奇异、科幻等艺术现象代替。
科技欲望的无底洞中并逐渐放大同化走上一个共同的趋向路,全人类也走向了集体不归路,核随时 随时爆炸的?;?,加之大批量的无业游民+自由职业+难民潮涌将在死去几批人的忏悔中再死去!
所谓留下来的精英阶层只不过是蒙着仁义、民主等名义踩着无数人的尸骨在金字塔尖上欲哭无泪、悔恨难当的又死去了而已,此时地球才真算是进入了所谓的文明重生期了。
上一次大的劫数是六千五百万年前,小的劫数是四、五千年之间,也就是全球大洪水的历史记忆!最近的劫数是什么时候,有心的去发现。眼下及今后怎么走,有血有有肉的去顿悟。
天道茫茫因循环,人道浑浑似镜花,阳去阴来阴中阳,一点八方先生言!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8-12-26 16:34:46 5 0 134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春晚这句话又被迷惑的火起来了一一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和学校,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
附议:从去年到今年的春晚,连续两年都在宣扬“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来说,其本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重要的!家庭 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个家风影响与传承,父母、爷爷奶奶的知识结构永远是落后学校教课书中编写的知识结构,因为教材的内容和知识是跟随时代在递进变化,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可是,大家仔细的反过来想了没有?一、二线大城市如今拥有了中国大半数以上的人口和家庭组成,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结构又怎样的?更严重的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加快、成本不断增高、工作时间安排紧促等主、客观造成的原因,都没有给父母教育孩子、多陪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和良性体制,事实是城乡转变期不注意城市与乡村合理的同步建设,却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毕竟生活在高上层、进入精英阶层的是少数,决策者往往是没生过娃不知道肚子疼的苦衷!
实质上,这是在某种不良意识主导下推卸教育责任和不正常的宣传,并且加速了校园外的教育产业化(如所谓的亲子教育、各种青少培训等)。教育产业化等于是陷入资本经济套路的一个深坑中了,若学校、老师不尽责尽心的去教育孩子3岁至18岁的重要成长期,国家栋梁之才的数量就会减少,宪法规定的义务教育根基就不牢靠,双一流大学建设再过若干年就后续乏力,如同现在人口生育的问题一样,可谓是青黄不接!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02-06 21:34:21 9 1 1346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是国人灵魂的心电图,体现的是古老东方哲学的精髓。黑与白,浓与淡,正与側,大与小,方与圆等等,种种的矛盾对比与和谐组合,有着无穷无尽神奇的变幻。
2019-09-14 09:15:46 12 0 134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考古中国五大发现引起热议与争论
起因:2020年9月24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 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等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据介绍,这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环球网)。
为此,我在今日头条(杨牧青SH)转发了此条"信息″后,引起一片热讨,有的点赞肯定、认同,有漫骂指责、反对,现整理仅录如下数句以资明鉴。
事实是,今时发现的这五个重大考古项目——这些文化遗址都不在所谓的洛郑中原,这又让"中原文化中心说″是"最早的中国″、"中国文明发源地″、“ 中国文明开始的地方”……等等持见和维护中原地位不能动摇者怎么适从呢?
所以[我一直讲,研究世界上古史要拋开西方文明中心论,研究中国上古史要挣脱自周秦两千多年来用方位+区域+王权以“中”分“四夷”而形成的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套路,格局要大,视野要广,思虑要远,不要为了当下区域性文旅产业的蝇头小利去争,创第一,树标准,要用"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看天下,观世界,文以化之,明之以人类,人类即就是人类也!]以及[杨牧青所述"梳理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探究华夏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欠准确的不妥说法!″是可行的,更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都是有可说可讨论的话题呵!
上古华夏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广阔的,在偌大的一个华夏文明发展与形成的大地一一神州国土之上,区域性的文化文明有其鲜明互融的特色特征,若人为的主观的带着以学术项目研究功利主义名义在某种不正常的利益链促使下,炒过火了,讲过头了,脱离中华文明探源之大道、正道和世人的期盼,那就是等着让后人来擢脊梁了呵!
对的,中华文明要统筹研究,不能厚此薄彼,不要人为的主观的搞区域性的第一、争第一,不要弄个人言语压倒一切或权威式的一言堂,更不要为了文旅产业利益链对古文化古历史造假!
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良渚文明″没有过多的、过大的争议呢?特别在区域性文化争创的问题上。因为人家浙江考古按国家政策就良渚而研究良渚,并以良渚文明大力彰显中华文明,且没有大肆吹什么"文明古国"、"良渚古国″、"最早的中国″及至如"中华文明的中心”、“中华文明起源在良渚″等偏痴、偏执的譽论鼓噪呵!
请别用游牧、原始、流动"思想″去诡辩或认识了呵……万年来的古人、今人都喜欢稳定居聚、安定乐业的生活啊,谁愿意背井离乡、四处迁徙呢?……所以才有如后来出现多少朝多少代的文化古都呵!为什么呢,因西周后至今气候各方面都相对稳定了,至于战争灭都城毁邑,危害黎民百姓惨痛,但华夏整体的区域性的社会生产力没有消亡,是在前进发展啊,所以才有今时的千年古城古都的积累与沉淀呵!明白不?!
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二者不是孤立的……请去翻读、学习下不以西方思想文明为标准的中国古贤先哲对文化、文明怎么讲的,好好去理解,别理解歪了!
对古文化遗址关键是要估算人口的人力承载量与地质掩埋层深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及周边的山坡川沟即可……因有的文化遗址并参照周边2或5至10公里范围我实地的去看过,了解过该地的规模与环境的了呵!
华北大陆形成的时间很久远了,这是事实,但适宜大批量人类居聚(至少数十万人以上)的华北冲积平原大概也是三、四千年时的这个时间段形成并稳定的,才出现土地肥沃的景状,也就有了“早商人”为什么从北边的“红山文化”向西南沿太行山不断南下的状况,及至后来周秦时期的“逐鹿中原”故事出现……如今,在"中原文化中心说″误导下,将5千年左右出现的古文化遗址动不动的就宣吹为所谓的古城古国,想一想几十万、几百万平米那么大面积和土石夯建等方式的工程营造,那是需要多少人力呵,专家、学者们估算过没有?!
就好像说"金字塔″当时动用了几十万乃至百万人的劳动力用了几十年时间去修……就尼罗河那么点绿洲在5、6千年前时形成了没有?并且能够生存那么多的人吗?……等等不符合客观与事实的漏洞,被现时代不断的揭露与证明,所以如今被考证视为是"埃及伪古文明史″了呵,懂不?!难道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胡判乱整又要让后人们来揭露与证明吗?!一一庚子仲秋杨牧青随记于京华。
图:兴隆遗址主发掘区航拍图——位于河北张家口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第一至第三期的年代距今约8500至7000年;第四期遗存年代距今5800至5200年。 查看更多2020-09-26 13:29:04 7 0 1346 -
张清永创作日记 对话
一张国画小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2018-01-26 14:16:24 2 1 1345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秋江载酒
2018-05-19 23:29:08 7 0 1345 -
2022-05-11 11:35:22 4 0 134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谈书法的笔划艺术与五行四象关系
就书法的笔划艺术来讲五行四象关系,早年恩师常言,师鹤游久矣,今偶忆音容,故撮略言之如下,非余饶舌,此玄机时至可示一二也!
笔划修长而有势为木,为青龙,要分甲木 要分甲木乙木,妙在轻重处,如黄庭坚长枪大戟,又如峄山篆法、战国中山王诸等;
笔划粗重而敦厚为土,虽无取象,然戊阳己阴性自分明,妙在侧转处,如颜真卿书画赞、泰山石峪经、好大王碑诸等;
笔划尖露而峥嵘为火,为朱雀,分丙丁火,妙在一心之间,如何绍基行书、徐渭草书、天发神谶碑、甲骨契刻早期文字等;
笔划凌利而刚劲为金,为白虎,要分庚辛金,刚健者莫如张迁、二爨碑及至汉魏摩崖、大盂大克鼎铭等;
笔划细柔而绵远为水,为玄武,分壬水癸水,要在绵而劲,柔而沉,如石门颂铭、虞世南夫子庙碑、褚遂良倪宽阴符经,及至苏东坡寒食帖、祝允明赤壁赋等。
笔划缠绕不稳、上牵下引、左顾右盼等状,实为螣蛇,此情形世所处处多见,均如大草狂草书之状,然戊己属中央土,螣蛇无形无象可栖寄此宫,学书习书之人多脾胃有疾患,皆因此也。
欲善书法者必当通医道、知地理、明天文,欲上医者必是善书法之贤,如清初妇科太夫傅山先生、元时画家吴镇及至以上宋唐晋汉之米芾、白玉蟾、陈拓、夏远、张旭、怀素、江左王氏至钟繇诸天纵之才。
观字知其人,有的字是外相,有的字是内相,闲暇时可参梅花易数测字术一二法门,寸身不言谢,人在山边不一定是仙,若夫偶通沉浮迟滞之脉象,以耳听声辨风气,以鼻闻味觉性明,则天地书艺大道可了然于胸是了。如今花样繁多的书艺展赛,不外乎是为体内体外的争个名份罢了,术业有专攻,道业不远人、不分人之富贵贫贱的呵!壬寅六月庚申日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2-07-06 16:47:42 7 0 1345 -
叶向阳收藏日记 对话
速写《华山三凤山与三公山》,1995年4月2l日写于华山。恭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恭祝您幸福安康!万事吉祥如意!
2022-08-08 15:21:25 6 0 1345 -
赵仲谋创作日记 对话
听泉声
2017-12-13 10:48:12 9 4 1344 -
刘传军生活日记 对话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1周年,应邀同高新美协的同志们来到了山东省军区,同官兵们一起座谈,参观了军营,并创作了山水画……翰墨筑军魂,还和战士们共进晚餐,体验了一下军旅生活,增进了军民友谊,能为我们的 军队作出自己的一点付出,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很是欣慰。
祖国之所以强大,人民之所以幸福,民族之所以骄傲,就是有我们的军队做着我们的后盾,人们才可以享受这个太平盛世,初次走进军营,当走进战士,你会感到伟大的力量。
走进军营看到了生龙活虎的战士们在操练,看到现代化的装备,感到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心里好踏实,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军营,我们都为这支队伍作出努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刘传军– 查看更多2018-08-03 08:23:12 5 0 134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这两幅画都是传世之杰作,细观之会生发思绪万千的!
一是诗仙李白画像,南宋反叛院体画风与体制的大写意人物画家梁楷先生画的。
一是诗圣杜甫画像,近代忧国忧民的写意人物画巨匠蒋兆和先生画的,堪为经典之作 经典之作!
蒋先生最著名的画就是那一幅《流氓图》人物长卷,可惜问世不久就被改为《流民图》而公开了。严格的讲,这是改画作名称的人根本不懂中国文化,就就是个时势吹鼓手而已。流者,有房舍而无田地,流离失所是也;氓者,无房舍也无田地,故大多亡命天涯,死亡之民是也!
追艺探古@艺术+文化+讲座+传承=活着就要动弹的使命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2-01-25 17:38:39 4 0 1344 -
2019-07-13 11:44:28 8 0 1343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山海经》至少有十几代人前后跨度达六千多年,从汉刘向整理开始算,其前历黄帝、夏、商、周、秦、西汉,其后历东汉、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人的不断诠释、解注,所以就很乱。
《山海经》本来就是“神 “神”说的“话”,被早期口授耳传及后期图文册典的记录下来至今而已?!吧暧惺保职姹驹蛭吧?,有十二?!?emsp;的断句。注解名家有几十人到上千人之多,各有其理。就方向从“南山”开始编序也是有问题的。
神话就是“神”对人讲的“话”,神就是穷性尽命、洞悉一切的高智慧人。譬如当今或从古到今,体制外的“民科、民哲、民艺”研究甲骨文及古文字虽然比不上体制内学界老爷们的各种资源优势(经费、资料),但思维活跃,能亲民,知道普通老百姓见了古文字的心境和眼神是什么!
甲骨文及古文字的研究还是要多研究一下上古“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以及“中原方言”和相关地的方言,打破开已有的书本、教科知识框架,让自己脑子发出“智慧光”,让自己的心识开窍,才能入于甲骨文“象”与“意”之道,天垂象,见吉凶,再可理出形、义、音,以及字法、词法、句法等,“五位一体,三类同究”,这仅是“小民”一家之言!
近百年来我们被世界以“唯物”的眼见为实主义和院科派的教条主义给弄晕了,还有最糊弄人的是原始、奴隶、封建……这种社会结构和状态的划分方法。因是上,如《山海经》、甲骨文及古文字的研究等方面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大趋向面前就显得漏洞、舛误不断,怪论怪说层出不绝且多少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09-01 10:01:02 12 0 1343 -
2019-10-19 10:35:34 14 0 1342